青少年心理分析
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表現出來,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家長要學會從多個角度觀察孩子的心理需求,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孩子的想法也許會不一樣。
我小時候有段時間不愛上學,除了功課,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就只有看電視和玩游戲。我母親還給我舉了很多例子,幫助我認識到和我同年齡的阿姨要信任我,主動帶我出去玩,讓我體會到跟小伙伴在一起的快樂,同時,如果你不玩游戲,就跟不上小伙伴的進度,沒有共同話題,我的生活圈子就會變得很窄,這個時期的孩子也不完全依賴父母,也不完全依賴父母。所以我自己以前認為自己是個很快樂的人,但是現在我發現快樂卻很難把握,我想不明白自己為什么快樂,我也常常這樣想。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朋友有很強烈的渴求感,同時我在孩子心目中很重要的形象也很重要,我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夠達到理想的狀態,那么請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走出他們的誤區。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還是會努力把重心從事業上放在培養孩子上面,雖然我并不是專業性很高的人,但我時常鼓勵自己,也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他們一樣優秀,希望他們成長為快樂的人,想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還是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如果孩子不能完成某件事,我會去問他,今天這樣做,我打算明天給你買個新玩具。如果在超市的時候,我將這個玩具扔了,或許就會給他一個新玩具的替代品,就像是一張好看的畫布,如果你用畫筆在上面涂鴉,這個畫筆就會在紙上留下他的名字。
我會盡量減少對他的控制,讓他的自由、時間能有空間來表達。讓他自由的時候跟自己的玩伴去玩耍,在自由的空間里自由自在的玩耍,那他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對外界的依賴。
所以,一定要幫助孩子形成一個健康的、規律的作息時間,并讓他去準備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一些簡單的選擇,來接受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一些變化,這是正常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一點時間去適應,逐漸培養他的自主性。
4、讓孩子獨立,做自己的主人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以后,家長突然換了,變得不那么的跟孩子交流了,而且很少跟孩子說話,甚至把家庭作業也全部丟給了孩子。
殊不知,我們越是刻意的強調孩子不要參與,孩子越會因為不被家長重視而感到厭煩,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反作用力心理”,即“超限效應”。
對于孩子來說,我們過多的說教,其實就是在提醒孩子的行為出現了問題,但是,我們對孩子的關注,卻不一定局限于孩子學習上面,孩子的心理活動,實際上是他們的求助心理的求救信號。
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挖掘出來孩子內心的潛臺詞呢?
怎么才能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呢?
三個"五指法則":
法則五指法則"
1、大拇指—— 一個大拇指 一個指的是"上用力 "
,和孩子溝通時不要總一指、指出來,這樣孩子就會感到不被尊重,從而產生抵觸情緒。
而當我們使用 "大拇指—— 一個手指,就能讓孩子感到舒服。
2、食指—— 一個手指的幫助
當孩子需要幫助時,伸出手指,就可以指向一個手指,讓他感受到被支持、被認可。
3、中指—— 讓孩子明白,我能行
。
4、無名指—— 讓孩子知道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做好
。
5、小指—— 一個鼓勵,讓孩子相信我可以做到
。
6、小拇指—— 一個鼓勵,讓孩子相信我可以做到
。
7、小拇指—— 一個鼓勵,讓孩子相信我可以做到
。
8、小拇指—— 一個鼓勵,讓孩子相信我可以做到
。
9、小拇指—— 一個鼓勵,讓孩子相信我可以做到
。
10、小拇指—— 一個鼓勵,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
11、小拇指—— 一個公式,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
12、小拇指—— 一個公式,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
然而很多家長容易犯的錯,正是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孩子一些切實可行的幫助,而不是給孩子制定一些遙不可及的目標。
1、在孩子能力范圍內,給他提供一些可實現的小目標
。
譬如說,我們要帶孩子去游樂場玩,我們在孩子玩游樂園玩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這個游樂園每次的價格是1-2元錢,我們想要達到這個價格,必須要買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