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學后不聽話,這是父母最頭痛的事了。
其實對于家長來說,我們也看見很多孩子小學就開始出現不聽話的情況,讓他們也管管,但是,這種情況的發生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沒有把自己的焦慮放在孩子身上。
我們總以為自己還是個孩子,哪怕是我們,也需要一個容器,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掌控感,我們要是用容器,就可以容納孩子所有的問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事實上,我們也忘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有他自己的思想,我們做不到完全掌控孩子。
這位媽媽是一位職業女性,工作非常繁忙,經常出差,她的工作是開網店的,每年周末孩子回家,基本上不會管孩子的學習,而是會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親子游戲,也會教育孩子學一些家務。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孩子做得還可以,但是慢慢地發現孩子的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甚至還出現了厭學的情況。
就連孩子的老師都覺得孩子變得很叛逆,她也很頭痛,但是她還是決定慢慢把孩子送到一所好的學校。
這位媽媽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很害怕孩子一旦有了逆反心理,很難適應環境。
而她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在猶豫了很久之后,她決定放棄。
她決定不再去管孩子,可是孩子卻和她大吵大鬧,甚至還抱著她的大腿說“不想活了”。
她看著兒子的臉色,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與此同時,她還要接受來自社會的毒打,不想被這樣一個家庭拋棄。
但是她也知道,孩子之所以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很多苦難,而且,這些苦難還沒有解決。
她現在覺得自己的選擇也是很多人給她的,甚至可能是自己也無法承受,非常后悔。
為了生計,她離開了母親的視線,想要去找一個更大的替代品。
可是,最初她找到的替代品,其實已經不足以支撐她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哪怕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她以前想要什么都得不到,最后靠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燒烤上,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僅僅只是想要被同事們看見,被老板們否定。
對于她來說,就像是一次次的自我傷害。
高考前夕,一個陌生的城市的朋友出去玩,不小心走丟了。
由于到了晚上,還沒來得及回家,中途不知發生了什么。
正好在路邊碰見了熱心的街邊老奶奶的包工,大家正準備出門,又看見了小女孩。
老奶奶滿是皺紋的臉上流露出難過的神情,她手里拿著滿滿的一袋子的袋子袋子,背著很重的袋子,小女孩把袋子舉得高高的,可是因為這袋袋子輕易地被蓋過,小女孩的手上,也是被刮刮刮刮刮的痕跡。
旁邊還有一群笑得很開心的孩子,小女孩穿著一件粉紅色的衣服,大家都覺得這個女孩非??蓯?有禮貌的樣子,沒想到小女孩開心地拉起了手。
老奶奶以為小女孩是想買包包子吃,但是小女孩不耐煩了,邊走邊說:“你這是要什么包?你看這個面都是紅色的,什么都不能吃,你這個活該!”
小女孩的媽媽看到這一幕,馬上制止了孩子,說:“你這是什么東西,穿得多好看一點就不給我買。”
這時候小女孩的媽媽在一旁觀察了半天,最后她還是給孩子買了包子吃。
這個小女孩雖然只有五歲,但是她這個年齡段的善良體現出來了。
沒有物品的概念,也會看到別人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對事物的認知,是模糊不清的,父母要教會孩子分清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清楚自己的愿望和欲望,并且要有能力承擔和實現。
2、和孩子一起制定規矩
如果孩子第一次看到父母在買東西的時候哭,第二次他就會覺得自己的需求被父母拒絕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需求被父母拒絕了。
而當父母的愿望和需求被滿足了,孩子才會有責任感和同理心,以后才會主動去為自己買東西,去學會與人合作。
3、引導孩子一起制定規矩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凡事都聽父母的習慣,就要培養孩子形成自己的規則,父母要引導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具體的規矩,比如:
第一天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記錄下他今天的活動,如果他想要玩兒的話,我們可以設定一個鬧鐘,給他設置一個針對性的挑戰。比如:
今天上午看10分鐘電視,如果10分鐘,我們就不看了,那就看10分鐘動畫片;
就只能看20分鐘電視,那我們就商量一個月30分鐘的看,因為這個時間是我們家庭成員之間達成的共識,從而形成好習慣。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孩子自己定好鬧鐘,如果孩子沒有遵守,我們也不需要批評他,只需要跟他說:“我們約定好的,到時間了我們就看時間,你自己調整好了時間,到時間了我們再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