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心理健康問題的案例之寫
實習生中,崔亞男、袁菲、陳少林等這些大學生非常常見,從心理學上講,因家庭教育問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也不少。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困惑,又有哪些心理干預的小方法呢?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學生的心理狀況是不良情緒的誘發因素。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現在很多學生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重要標準,比如一個孩子數學考了50分,他可能會得意洋洋地告訴父母,“媽媽,我考了95分”。
可能很多家長會這樣說:“你這次考了98分,還有10分,爸爸很欣慰,你能從這次考試中有所收獲,下次你就不需要再進步了,因為我相信你一定能考好!”
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一定的心理暗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們反而會加倍努力,以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我們應該學會給孩子正面的鼓勵,讓他們明白這件事情是他們自己發現的,不管考得好不好,爸爸媽媽都會支持他,肯定他,因此成績不好是必然的。
同時,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要毫不吝嗇地給予表揚,而不是將孩子之前的努力都歸咎于他的成績不好,打擊他的自信心。
“情商高”并不是孩子的特權,所以家長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降低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要注重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滿足感,而不是凡事都要讓孩子滿意,這樣孩子才能獲得對自我的認同感,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其次,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學會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并且給予積極的引導,讓他們樹立信心,相信自己,勇于探索,遇見困難和挑戰,這樣才能夠獲得成功。
我現在對于孩子的成績的問題,也是能夠適當降低一些期待的,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希望自己能夠進步的,沒有哪個孩子不是好的。
最后,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孩子,我們會有這樣那樣的焦慮,認為孩子在學習上盡力就行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時候我們也想要孩子考出好成績,但是我們會更加的焦慮,這是惡性循環,會讓孩子更加的無助,內心也會變得更加的絕望。
有時候我們還要想辦法幫助孩子,讓他能夠自主學習,不要讓他在這種無助的狀態下,做一些事情。有時候我們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幫助孩子,要讓孩子去學習,去進步。而不是,用語言去說教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孩子就會越來越沒有學習的動力。
第四,我們要找到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們也沒有必要對癥下藥。孩子出現了不想上學的情況,我們不能簡單的去指責孩子。作為家長,我們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我們應該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孩子出現叛逆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味的去指責孩子,而是要想辦法去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然后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當然,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要把握好時機,要注意方式方法。
第五,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時候,我們不能對孩子打罵,而是要關心孩子。
孩子厭學,是因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家長如果能夠多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困難,那么孩子也就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了。所以,家長在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多關心孩子,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并且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讓孩子恢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