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的生而為人,是一種心靈枯竭的荒蕪,不會被人察覺。
精神上的空虛和恐懼被忽視,很多人便會無意識地認為,他們只是比其他人更痛苦,更無助。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是一個患有的人,明明滿懷期待和愛,卻對抑郁的家人發火,大吼大叫,甚是絕望。
他們沒有情緒和情感上的欠缺,對精神上的痛苦無法釋放,便通過殺人,自殘,甚至自殺。
她的母親,真的無時不刻,以愛之名,掌控著她的生活,讓她沒有自我。
哪怕所有人都覺得她是個矯情、嬌氣的,不配活著的。
殊不知,這些話和無數個有抑郁癥的家庭的真實案例一樣,都是在向著摧毀一個人的精神。
01
2019年4月, 重慶萬州有個17歲的女孩跳樓自殺,才7歲。
據新聞報道,女孩自殺,是因為學校和老師對她不滿,對她不滿意。
女孩在學校和老師鬧矛盾,被老師投訴了,被老師吼了幾句。
后來,女孩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允許任何人進屋。
直到情緒爆發,掀開被子,用刀指著自己的手臂砍了兩刀,才意識到自己的手臂受傷了。
在女孩昏迷不醒的時候,家里人還以為她是故意傷了自己,還以為她想偷懶。
直到,女孩親口承認自己不是故意傷害,而是因為壓力太大了。
原本的小姑娘,學習狀態很好,但還非常敏感、多疑,容易暴躁、憤怒、發脾氣,在家里情緒時常失控,情緒也很不穩定。
當然,也有些孩子,可能內心很敏感,也會累積到下一次情緒爆發時,爆發的無法控制。
如果父母的控制欲過強,則易造成孩子的內心怯懦、敏感、膽小懦弱。
甚至還可能產生“壓抑的報復性”,這會讓孩子下次做什么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缺乏主見。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
“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不如一個成熟的朋友。”
而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爭取自主權,喜歡對一切事情自己說“不”。
這也是孩子叛逆的原因。
二、對孩子來說,只有被接納尊重和被理解,他們才會愿意跟你交流。
最近一次,我在跟女兒微信里看到她跟我說,“我也想成為一個好媽媽,所以我就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好媽媽,哪怕女兒只是想跟我擁抱。”
“其實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媽媽,做媽媽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在我媽媽這里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安全感,只有在我生病的時候她才會過來照顧我。”
聽到這番話時,我的心都揪起來了,因為我也想當一個好媽媽,特別想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特別想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都能看到她的狀態。
而其實她只是想通過不斷地跟女兒講道理,讓女兒慢慢成長,但是女兒卻似乎完全不理解她的苦心。
她經常對著我發脾氣,每次在我生氣的時候,女兒都能把我的話當成耳旁風,一改往日的溫順,態度惡劣。
而且,女兒在我的語言暴力中,變得越來越沒自信,我行我素。
我開始意識到,對女兒說話的方式有問題。
她說我每次一開口就控制不了情緒,沖孩子發完脾氣,那一刻,孩子就是她的出氣筒。
她想跟女兒講道理,可女兒卻不領情,說媽媽就是自己的錯,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我開始不再逼女兒去學習,每天監督她學習。
每天給她留點時間,讓她好好學習。
結果越是這樣,她的成績越是下降,母女關系越緊張。
第二步,做調整。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自責、內疚、絕望、焦慮、內疚等情緒,并且無法自我覺察的時候,我開始看書《學習的格局》,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是不再以成績論英雄,也不以批評指責孩子。
而是積極地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傾聽孩子在學習上的困惑和感受,幫助孩子找到學習中的樂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二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當發現孩子的成績不如人意時,不要一味指責,要更多地給予鼓勵和安慰。
學習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有苦也有甜,孩子的成績也是如此,每一次成績的波動,都是進步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