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開通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檢出率高達24.6%。
孩子的壓力和厭學,情緒低落,自卑自責,興趣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學習、生活能力下降等都是心理問題的表現。
已經有部分孩子出現抑郁癥狀,但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并沒有減少,僅對成績沒什么要求,有的甚至出現厭學,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不想上學。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孩子的厭學情緒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父母管得太多,學習壓力過大,在學校里,孩子感到被束縛、被限制,感到不自由。
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讓孩子產生了過重的心理壓力,而孩子也因此承受著不起。
這種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孩子擺脫這種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父母要及時地幫助孩子疏導,鼓勵孩子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問題,讓孩子自己擺脫困境,恢復自信心。
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長期得不到認可,那么他就會從游戲中去尋找自己的價值,而這也是他逃避現實的一個媒介。
三、父母應該怎么做?
1、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成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行為問題其實也是父母問題的折射。很多父母的問題,根源在于,他們自己不肯承認自己的問題,孩子也無法用一種理性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只有父母多學習成長,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才能慢慢地修復孩子內心的創傷,重建親子關系。
《鏡子法則》的第1個規定是“不管教”。
什么意思呢?
就是父母如果管束孩子或者是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會從父母身上學會的是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對父母進行反抗的時候,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和自己對著干。
但是反過來,如果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父母就會覺得孩子的問題很好解決,那么孩子也會很快的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
同時,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要去適應這個社會,去工作和生活。
如果父母只顧著賺錢,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賺錢上面,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必然會減少,這樣就會影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所以父母要想要了解孩子,就要學會和孩子溝通。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要掌握好方法和技巧,才會讓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第二個:父母學會做孩子的傾聽者
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總是不自覺的充當著“嘮叨”的角色,總是想要告訴孩子自己多么多么多么的愛他們,但是在這樣的溝通中,孩子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父母是為了我好。
所以當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溝通的障礙,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溝通。
親子溝通不僅僅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個重大的問題,也是親子關系當中,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隔閡的一個重要原因。
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如何有效溝通?
想要有效溝通,父母要學會做到以下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理解孩子
作為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理解孩子,而不是通過吼叫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父母本身的問題,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如果遇到了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溫暖,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把父母當成一個朋友,愿意和父母溝通。
第二件事情:平等的交流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學會平等的交流,不要總是高高在上,有些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是家長,就必須要用自己的權威,來壓迫孩子。
殊不知,這種情況下,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會不在一個頻道上,很容易產生矛盾。
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命令式的語氣,那樣只會讓孩子反感,會對孩子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
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一位強勢的父親,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開始注意對孩子進行鼓勵式教育,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變成了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孩子是需要鼓勵的,但是很多父母卻習慣性的把鼓勵當做是管束,用“你能行”“你可以”“你一定可以”等來否定孩子的能力。
表面上看是父母鼓勵,其實是孩子非常的“懼怕”。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內心深處積壓的消極情緒,有的甚至還會影響孩子性格的發展。
02、父母怎么正確的鼓勵,才能激發孩子的成長?
鼓勵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不僅要讓孩子真正的認識到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也要讓孩子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