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報
來源:惠州網
據報道,在一個高一的時候,班里的同學陸陸續續,一共有42人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和正常的學生同吃同住,生活節奏、學習節奏一下子從原來的五五、六十分變成了八十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突然間意識到,我的心理健康問題,還不適合被隱藏,甚至有些“病”,而這種隱藏的心理健康問題,或許正是我遇到的病痛。
如果不及時確診,且當時有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和家屬帶領、關心、支持,也許就不會出現這么多“漏網之魚”。
沒有誰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藏匿在暗處,越活越極端,越活越絕望,一死了之。
一位抑郁癥患者曾這樣描述他的痛苦:“我從初中開始社恐,雖然我很喜歡我的數學老師,可是每逢大事小事,就會想起他對我的訓斥,我就想對他那樣。
我小時候學習不好,成績也不理想,他批評、指責我的時候,我就會很難過,我感覺到活著沒有意義,我就會一遍又一遍地把那些想法、情緒一股腦地憋在心里,直到抑郁發作。”
在郁金香所有的書中,我看到了一個人的“情緒勒索”。他每當焦慮、恐懼時,便會以軀體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如果我們面對這種情緒時,采取認知行為的改變,我們就會以一種以抑郁癥為例,來保護自己。這種情況有一個典型的通病,就是用以情緒的方式展現出來。
比如有個高中女生小慧,她的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在她身邊哭訴苦水。小慧因為得了抑郁癥,情緒低落的時候,她媽媽卻選擇了自殺。這個女生對她的心理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選擇。她曾經以為,當她出現了抑郁癥的癥狀,卻沒有想辦法去解決,她身邊的同學不斷地向她灌輸這樣的理念,并且用“你得了抑郁癥,你得了精神病”這樣的話來勸解她,她在父母面前裝作軟弱無力,但是在外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失敗者。
而且在她遇到挫折的時候,情緒一上來,她就會馬上對媽媽大發脾氣。
當她把一切原因都歸咎于媽媽,這樣只會讓她更加放棄自己,去迎合媽媽。
她只能靠自己來解決問題,雖然她用這樣的方式去抗爭,但是并沒有得到解決實際上的問題。
因為在她的潛意識中,她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在告訴媽媽什么,她的“反抗”是為了“我不再需要聽話,我要獨立”,“媽媽,我應該聽話”,“我已經長大了”。
所以,當媽媽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內疚。
就像李玫瑾老師講的那樣,她在心理課上講到:
“孩子需要“看見”,但孩子需要“看見”,但孩子需要“看見”,但孩子需要的是同理心,所以我們需要“看見”孩子,但更需要“同理心”。
同理心不是簡單的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孩子看作一個人,通過傾聽,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去幫助他。
比如你可以和他一起用這樣的句式:
“寶寶,你最近太忙了,不能陪寶寶了,媽媽又要做飯,不是想讓你陪媽媽玩嗎?”
“寶寶,媽媽想要你和妹妹在一起玩,你想要妹妹如何做呢?”
………………
對于有語言能力的嬰幼兒,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動作回應他,或者用語言回應他。
當然,回應的同時,要配合肢體語言的配合。
比如,一個三歲的孩子會用手指著一些物品,或者發出聲音。
我們要正確的回應,讓孩子知道,你在關心他,隨時可以看到他的需求。
在這個階段,作為家長,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回應孩子的需求,盡量滿足他的要求,當孩子學會用手勢回應“我要”,我們再給他強化“看”的行為,強化孩子的行為。
比如,當孩子玩球的時候,只要說“看”就好了,不要去拿球。
當孩子要說“跳”時,我們要停下來,問“跳”字,并輔助他說“跳”,以鼓勵他用手指向“跳”。
在孩子還不會提要求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東西問“跳”,用眼神去提示孩子“跳”,以滿足他的需求。
還有的時候,孩子不想提要求,我們也不要去否定他的情緒,不要說“不行”,可以說“我們現在出去玩,一定要等到一會才回家”。
有些孩子可能是想表達自己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模仿父母,也有可能是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要求,然后一起幫助孩子解決。
最后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加入游戲。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我們玩,那么我們就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別的小游戲,讓孩子放松下來,有更多表達情緒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