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過孩子才忐忑焦慮糾結困惑
前幾天,剛上一年級的兒子給我寫了一張紙條,說他在學校遭遇了其他老師和同學們的欺負。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當時他上學在寄宿學校住宿,一共一個學期才一兩次就被請家長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天學校上了一天課,他回來給我說,他被數學老師罰站了,還說我做一只小動物。
我驚訝于他的行為,沒想到孩子的媽媽竟然沒有懲罰他。
我對他說,沒關系的,孩子犯了錯誤,老師不會處罰他。
媽媽當時非常驚訝,我問他為什么不批評他。
他說:“我就想讓他開開心心地玩,他說作業寫完了,老師不會懲罰他。
”
我以為是因為我給他設立了明確的目標,所以才讓他感到不那么“公平”。
那天放學,我給他留了一張紙條,說:“你的作業是班級最近的作業,如果你完成得好,媽媽可以獎勵你一個想要的玩具。”
當時,我沒有注意到他的表情,而是站在他的一邊,繼續問他:“還有呢?”
他就直接回答說:“沒有。”
有時候我還發現他把想要的玩具扔掉,只是問他要什么,他很痛快地說完了。
我就向他解釋:“孩子是他,而不是玩具,是因為你沒有告訴他“要珍惜”的概念。
如果你告訴他:“玩具應該全部放到媽媽的手里,如果你能把玩具放到媽媽的手中,就能得到我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會更樂于分享給你。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關注點放到孩子的過程中,淡化玩具的“價值”,讓孩子懂得:我的玩具更多、更有價值,我也可以把玩具給你。
05
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誠實是最重要的品德。
沒有人知道那些失去了孩子的大人會怎樣欺騙孩子,有些大人會當面不承認,但是有些大人不會當著孩子的面說什么,而是在孩子面前假裝看起來“撒謊”。
我曾經見過一位媽媽,孩子的爸爸是一名教師,平時工作很忙,偶爾有時間會抽時間出差,每次出差或出差回來,孩子都特別興奮,但是媽媽總是不滿足他,經常騙孩子說:“媽媽的錢是家里的生活費,如果你想要跟爸爸一起吃飯,就要跟媽媽說,媽媽給你買一個特別喜歡的雞腿。”
雖然給孩子錢的方式很多,但是孩子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還經常需要提及媽媽,并且跟爸爸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樣,孩子的這種“善意”交換的行為就會被父母察覺到,甚至還會遭到一頓嚴厲的批評教育。
最后孩子的心愿就只能用“耍賴”來表達,但是這樣的方式是無法長久的,如果父母不及時制止,那么他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很大的空虛感和失望,這就會讓他們誤以為這件事情的真相和自己的行為脫軌,從而對家長大吼大叫。
03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原因是,父母的刻意忽視對孩子的重視,讓他們沒有安全感,內心的焦慮和孤獨讓他們想要逃避。
因為他們怕自己無法陪伴孩子,所以就將孩子留在老家,在父母身邊,讓孩子習慣了和父母相處。
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后,慢慢的融入集體生活之后,就會開始產生不安的心理,畢竟陌生人會讓孩子感覺很不舒服,而且這種情況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而淡化,在孩子看來,陌生人會一直陪伴他們。
所以孩子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漸漸地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說話。
還有的孩子,一開口就害怕跟陌生人說話,只要一聽到陌生人說的話,就變得慌亂無措,完全沒有勇氣。
這其實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內心的恐懼感會不斷的強化,在孩子內心留下的陰影無處可容。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避免對孩子太過嚴厲,比如跟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就去撿垃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