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手抄報簡單介紹
國家心理健康相關工作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方案在宣傳之余增加了“五項管理”:
建設學校心理服務平臺、教師熱線、龍頭、心理健康教育熱線、心理衛生中心、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組織等相關職能部門。
隨后,《方案》在落實落地之初就進一步明確,該機制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今后相關工作將進一步加強。
一些人在網上看到該部門的“文件”
圖 / 新華日報
還有一些人認為,該部門對預防溺水、教育、衛生等方面的職責進行了規定。
圖 / 江西新聞網
事實上,澎湃新聞網的調查還在繼續。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該院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方案》中,對于不滿8周歲的兒童提出了“禁止游泳”的要求,“10周歲以下的兒童,不得在每日二十二個小時內至少游泳1次”。
根據該方案的實施情況,澎湃新聞網表示,對于8周歲以下的兒童,有溺水的風險;超過10周歲及以上的兒童,有可能死亡的風險;超過20周歲、未滿12周歲的兒童,死亡的危險程度最高,死亡率最高。
2020年4月10日,安徽某地發生了一起兒童溺水死亡事故,11歲的小孩竟然沒有下水游泳,而是在水中掙扎!
據此,有媒體報道,在池塘邊上玩耍的小孩稱,自己在水中是直立的,“被水柱”使勁拽住了他,但發現后還是掙扎不住,只好放棄掙扎。
據報道,溺水者大多在水中掙扎3分鐘后,有退行,有掙扎。
“你看,他掙扎了3分鐘,像是被人拽著后背,但是又想自己掙扎,他掙扎了3分鐘,每次掙扎后,他又繼續掙扎。”
“最后,還是在岸上,他掙扎了5分鐘,之后發現自己的頭已經沉入了水下,他拼命掙扎,可是他依然掙扎,甚至慢慢沉入水里。”
在無聲的掙扎中,父母嘗試著用語言溝通,但是最終還是沒能夠回應住孩子的心聲。
但是我們也必須要意識到,真正的溝通是兩個人,不是一方一直在溝通,另一方不停的去說教。
父母喋喋喋不休的催促與嘮叨,是孩子最反感的管教方式。
心理學專家認為,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慢慢地把這種力量內化,從而進入到下一個自我。
“孩子的成長就像是一棵樹,澆灌它的養分,只有陽光雨露充足的土壤才能茁壯成長,才能讓它更加燦爛有力量。”
而一旦我們家長能夠看到這個根源,也就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孩子的成長速度和質量更高。
那么,對于家長來說,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以下是一些建議:
1.了解孩子青春期出現的一些特點
在了解了孩子在青春期的一些特點之后,作為家長更應該去認知自己孩子在這個階段的一些行為表現,才能明白如何去引導孩子,以及正確去做青春期孩子的引導。
2.接納孩子的變化
通過觀察,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特征,并且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3.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孩子的年齡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叛逆”的帽子,更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論,比如孩子想要紋身染發,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清楚這些道理,然后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希望孩子能夠理解這些想法并且能夠自己去做決定,如果家長覺得紋身很酷,那么就可以適當的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如果紋身了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染發、打耳洞、紋身這些問題都是很正常的,父母不用過于擔心,只要耐心引導孩子正確的去做,孩子自然會知道正確的做法。
4.正確引導孩子去了解一些新興事物
俗話說“寓教于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
父母要以身作則,同時也要注意自身的行為對孩子的引導。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帶孩子見識外面的世界,讓孩子去接觸外面的人和事,讓孩子自己去接觸知識、文化知識,不斷地學習和進步,成為一個有學識、有見識的人,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加自信,有活力的人。
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場父母的修行,這場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接納孩子,也就是去尊重孩子。
去認同他的興趣,尊重他的選擇,去支持他的堅持,讓孩子能夠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所以說,父母們要先要從自己的行為開始,去認可孩子,相信他可以選擇一個什么樣的生活,給予孩子足夠的愛,給他思考和成長的空間,去鼓勵孩子,去相信孩子,陪他慢慢的長大,用溫柔的力量助力孩子的未來,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