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有一個家長前段時間說:我的孩子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癥。
你不要輕易下結論,你剛才大概跟我說了孩子的一些表現,我覺得你還是多看幾家大醫院,特別是真正的專家門診,然后互相比對一下。
今天孩子的媽媽高興的過來說,重新找了好幾家醫院,最后診斷孩子并不是阿斯伯格癥。
如果當時按照第一次診斷結果開始吃藥,小孩兒會嚴重到什么程度,或者耽誤了他真正的病情,那就可怕了。
藥,吃了就不能停
大家要知道精神科的誤診率本來就很高。
說到底,那概率就跟搖硬幣差不多。
所以但凡遇到這類的問題,一定要多跑幾家大型醫院,多找幾個真正的專家,診斷都不清楚,就亂吃藥,那才可怕。
精神病類藥物對人的影響是對大腦的生化平衡,那可不是一般的影響。
如果你本身沒有病,吃藥照樣可以吃出問題來。
而且藥物一旦影響了大腦生化平衡,還不能輕易停藥。
一停藥,就會出問題。
有沒有心理健康的人?
精神病醫學和心理學都不屬于成熟的學科。
全世界目前對于心理疾病的發病原因也沒有一個完全明確的定論。
這就是為什么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是多范式學科的原因,因為它涉及到基因、文化、社會等等各種因素。
甚至正常人經過誘導都可以誘導出精神疾病。
所謂的心理健康,更是一個沒法定義的標準。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精神科醫生敢斷定你心理健康。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頂級的精神病專家,敢保證你不會自殺。
他連他自己會不會自殺都不敢保證。
精神病醫學的現狀
所以對于精神醫學,特別是用在兒童身上,那更是要慎之又慎,千萬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而且對于兒童精神病的診斷和成人的精神病診斷更是完全不一樣,需要專門的資格認證。
中國擁有兒童精神病診斷資格認證的醫生其實很少,據說不超過1000人。
你現在可以從認識的、不認識的任何一個人里面去找你認為最健康的人,讓他到任何一家醫院去找醫生開一張心理健康的證明,沒人敢開!
所以,不少大學生被診斷為某種心理疾病,休學之后再想返校十分困難。
因為沒有醫院敢給你開證明,證明你沒病!醫院只能證明你有病。
現在能明白什么叫做心理健康和精神病醫學了吧?
資本的力量
《像我們一樣瘋狂》的作者伊森·沃斯特詢問日本杏林大學精神衛生系的田島治教授,對于這些年來從葛蘭素史克所收的錢有何感受。
田島治回答道:“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有些人說學者與制藥公司之間的關系就好像妓女和嫖客,我同意……整個制藥行業的強大力量足以對科學形成威脅,他們正在把醫學變成偽科學,這種方法與把精神醫學界的精英領袖變成某種妓女沒什么兩樣。”
然后他補充道:“就連做妓女,我們也是很廉價的那種啊。”
在一本名為《待售的精神病學》的小冊子的前言中,英國精神病學家喬安娜·蒙克利夫和富勒·托利評論道:“在美國……精神病學已經被販賣。買主是大型制藥公司。
售價尚未被披露,但是傳言制藥公司得了大便宜……但是沒有必要責怪制藥公司,它們只是做了自由社會中一家公司該做的事。
應受到譴責的是我們的精神病學家同行,他們本應明白事理,但卻放棄了自己的職業操守,與制藥公司沆瀣一氣。”
美國精神病學會主席斯蒂芬·沙夫斯泰因對上述評論表達了同感,他悲嘆道:“隨著精神病學的職業化,我們已經讓(精神病治療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變成了生物—生物—生物模式。”
他指出:“藥品公司代理人帶著禮品頻繁造訪精神病學家的辦公室和診所”,而“這些禮品其實就是變相的回扣和賄賂。
真相,接不接受都在那里
小明最后想告訴各位家長的是,家長遇到小孩初次到醫院被診斷為某種心理疾病,一定不要太輕易下結論,一定要多去幾家大醫院看一看,多找些專家對比一下,要托熟人,這樣人家能夠認真負責一些,否則五分鐘就給你小孩兒下了一個心理疾病的診斷。
最好是自己的親戚就是精神科醫生,這樣你能聽到更多真實的聲音。
本質上講,目前人類生產的精神類藥物并不能夠完全消除產生心理疾病的病因。
比如說對于自殺的風險,僅僅靠藥物是不能夠完全消除的。
家長們對此類知識一知半解,很容易產生誤會。
還有很多家長把精神病醫學等同于生理醫學,甚至希望孩子能夠通過吃藥來消除他們性格上的缺陷。
他們希望精神藥物產生的作用能夠像抗生素一樣的神奇,去消滅某一種危害孩子的心理病毒。
現在家長們很急需真正專業的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卻沒有人給他們普及。他們很急需真正專業的精神醫學知識,但是也沒有人給他們普及。
家長們對于心理學、精神病醫學的誤區和誤會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