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案(2022-2025)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應該積極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引導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鼓勵孩子積極面對問題。
一、家長要學會傾聽
家長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因此,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用強制的手段去壓迫孩子,試圖讓孩子服從。而是用尊重的態度,進行平等的對話,讓孩子感覺到他的關愛,也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小學生的“抑郁癥”要不要治療?
家長和老師要認識到,對于孩子來說,情緒的表達方式與處事態度,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學習態度。
孩子的情緒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在很久以前就形成的,而且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并不是簡單的情緒問題。有可能是一直到了青春期,甚至在青春期,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具體情況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愛哭、愛發脾氣,父母要先區分
什么是情緒?
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它是由遺傳基因、生理基礎決定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能量。
也就是說,情緒是會傳染的,夫妻關系也是可以影響的。一個情緒不好的家庭,是養不出幸福的孩子的。
那么,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又如何才能真正處理好呢?孩子為什么會情緒失控呢?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在外面發脾氣,回到家后也會劈頭蓋臉地罵一頓,甚至是沒收他的手機,讓他沒有一點安全感呢?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即使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愿意回家告訴父母,說明孩子的情緒已經憋在心里了,心中的任何事都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和理解。
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麗塔·斯滕伯格曾說:
“人類個體只有深深的歸屬感、歸屬感和價值感,才會出現愉快的生活。”
為人父母的,要多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他表現出來的問題上,多給予及時的幫助。
不要逼孩子一把,讓孩子失去了上進心,變得更加自卑。
要讓孩子有自己的內驅力,讓孩子自己選擇,而不是為父母做。
孩子不想回家,大多是父母逼迫的。
父母應該想辦法讓孩子自己主動去學校,給孩子制造一些機會,哪怕,,孩子愿意回家。
孩子在學校里,也是能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還記得,你的孩子是否有一段時間特別想請假,一到學校就感覺到嚴重的不舒服,頭疼、肚子疼,甚至連學校也不想去了?
最近一段時間孩子對學校環境的改變,可能是自我改變的一個契機,一定要幫助孩子,因為,當孩子再次出現對學校的不適應、對老師的抗拒等一些負面情緒時,一定要先關注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父母就要鼓勵孩子把內心的不舒服、不愉快說出來,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孩子可以共情的小故事,讓孩子很快的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
而父母的有效的陪伴,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關注,從而建立安全感和自信,也會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見,這有助于孩子的良性循環。
其次,給孩子提供健康的社交氛圍。
孩子宅在家里是沒有心情聊得開心的,所以,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出去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這樣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會得到培養,情緒管理能力也就會得到提升。
第三,增加親子互動的時間。
這個時間可以由父母來支配,如果父母可以多陪孩子玩親子互動,孩子就不會總是宅著家里,也就不會總是想著玩手機了。
因此,父母可以多和孩子進行互動,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而不是把手機當做“保姆”所致。
第四,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
沉迷于手機的孩子通常會覺得無聊,這就需要父母為孩子增加豐富的生活體驗。
比如可以帶孩子去公園去公園,去爬山,去遠足,讓孩子在大自然里開拓視野;
給孩子報興趣班,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
如果孩子出現沉迷于手機的現象,家長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經常“捧著手機”,把手機當成了哄孩子的“良方”。
第五,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對于孩子來說,比起手機,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的地方,有更好玩的事情可以做,而孩子的精力旺盛無處發泄,只能在手機中尋找樂趣。
還有的孩子因為家長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抑或是因為家長沒有和自己達成共識,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情緒崩潰后,選擇跳樓自殺。
這些悲劇的發生,除了偶然事件本身,往往背后都隱藏著長期積累的心理問題。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犯錯誤中度過的,成年人的世界也是如此,孩子就像是一顆顆種子,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而從父母的視角來看,用手機“懲罰”孩子,既讓孩子聽話,又讓孩子在錯誤中學會成長。
一項美國幼兒園針對30名孩子的研究發現:
沉迷手機的孩子中有50名來自留守兒童,同時還有50名來自五歲及以下。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