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階段主要是在初一、初二。這個階段的青少年面對許多認識及行為的變化,他們的心理水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開始對學校生活、人際關系等感到適應不良,有的甚至出現了心理問題,后者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初二、初三學生年齡基本上在14歲左右,男生的逐漸轉化為女生,這個階段的學生剛步入青春期,身體發育快速,心理發育也逐漸成熟,同時,他們的心理也比較敏感,面對著日益繁重的課業,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感情、性等問題也逐漸出現了偏差,此時,學生往往會產生浮躁心理,不能靜心學習,但是卻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隱隱約約約的隱隱約約約而又不愿面對現實,于是,患有抑郁癥的學生就成了他們的發泄口。
抑郁、焦慮,這一切的產生都是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所導致的。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都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遇事開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見,對自己的人生作出了一種不正確的預判,導致他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經常處于焦慮狀態,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抑郁的心理。
4、消極悲觀,出現了焦慮的情緒
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或者是因為和同學的關系不融洽,導致了焦慮的情緒。
這些情緒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進而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不良影響,在無法承受起到緩解壓力的情況下,就會選擇放棄學習。
5、自我封閉
有一些抑郁情緒的學生,他們自己都不愿意和別人交流,在他們的世界里,說什么都是噪音,不愿意透露出去。這樣的孩子,往往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當他們內心的支柱坍塌了,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就會非常痛苦。
學生有抑郁情緒時,父母的關注度很低,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允許他們有任何的隱私,這樣會導致他們非常壓抑,內在自我價值感很低。
很多學生由于成績平平無比,會出現嚴重自卑心理,他們想要獲得父母的關注,但卻無能為力,
只能用外在的方式去找回自己的存在感。
第四、家長的過度保護。
如今社會上到處都是對成績好的人夸獎和羨慕的目光,
他們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導致孩子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更不會犯錯誤。
面對成績差的孩子,家長就更應該給予鼓勵,
家長不能逼著孩子一把,完全不管不顧,這樣會讓孩子認為,做事情就是為了獲得家長的表揚。
第五、家長的懲罰。
這里的懲罰不是打罵,不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這樣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在父母的懲罰中會影響孩子對于一些事物的認知。
第六、家長不能自己去調節情緒。
比如做父母的自己臉色蒼天,為了讓孩子不鬧就給他玩手機,而這會讓孩子認為,只有自己不聽話,就可以隨便玩手機。
有的孩子可能還會認為父母的控制讓他們感到焦慮,因此會對父母產生誤解。
第七、建立規則。
有的孩子不愿意遵守規則,可能是因為他們年齡比較小,能力很差,沒有規則制定出來的規則,家長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下,可以允許孩子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玩一次。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