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論文已于2019年7月發布了,如何更好地預防中小學生網絡成癮呢?
“我們盡量控制他們接觸網絡游戲的時間,同時也給他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一方面是有意識地讓他們對網絡游戲沒有迷戀感,另一方面我還努力工作,讓他們能遇到更好的自己。”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蔣軼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的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現在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有些家長本身就是獨生子女,還有部分學生是單親家庭、有些學生是殘疾家庭、有些學生是留守兒童、有些學生是殘疾學生,還有一些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有些學生來自幾個不同家庭,這些學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就造就了一些‘叛逆少年’。”
蔣校長還建議,除了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外,教育部門也要牽頭對家庭教育指導機構的質量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督促家長履行職責,同時加強對家庭教育指導機構的監管力度,形成政府工作聯動機制。
“結合實際情況,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形塑‘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添置督學、家長委員會、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家校共育等工作體系,協同推進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會后,在各地各中小學校,以“家校社共育”為辦學特色、校規校紀校規校紀校規校紀,并在班級中、年級各處建立家校共育工作平臺,帶動其他家長一起“參與式”教育,讓家長知道“家庭教育”是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對孩子的負責任、鼓勵引導、支持幫助矯正、培養目標明確、嚴格落實。
目前,學校在“家庭教育”的指導過程中,及時、明確、強化、鼓勵、肯定、表揚、認可、鼓勵為主,具體到一個人,形成一種由內的評價體系,形成自我評價體系。比如,學生在班級里的學習成績如何,某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如何,學生在學校里的生活情況如何,在家里的家庭作業中表現出了哪些行為習慣,孩子當下的狀態如何等等。
家校共育工作是一種共同的、需要持續不斷探索的教育活動,要激發孩子的潛能,學會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促進孩子成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廣州市六一中“智慧父母”志愿者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建中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影響,影響孩子的品德,決定了孩子的命運。“雙減”政策,學校課程的容量減少了,學習的內容也多了,但是考試的重心也會比之前更多了。
而很多家庭教育的問題,主要靠家長的自覺性,更需要外部教育的配合,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矛盾。
家庭教育為什么一定要有家庭教育?這個問題很復雜,不是一兩個因素就能夠解釋清楚的。
李老師認為,主要還是取決于家長的“三觀”。
他認為,一個孩子的人格是從家庭中得到的,孩子是否獲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表現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品格和性格。
“德高望重”是孩子的“第一位”,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要求孩子要成功,而不是要“第一名”。
但是,家長如果將孩子“第一名”的標準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是對孩子要求過高的一個方面。
而當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時,他們是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
當孩子為了表現自己“特別好”而被人尊重、被人認同、被人欣賞時,他們才會擁有足夠的自信,才會成為一個內心充滿陽光,積極向上的人。
想要孩子的性格開朗活潑大方,家長就應該抓住這樣一個點:
做孩子性格的調整。
家長需要通過觀察,思考,找到孩子內向的原因,然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要引導孩子在學校多和同學交往,鍛煉其社交能力。
幼兒園是個社交能力比較強的地方,要讓孩子多和同學們在一起玩。
如果孩子在學校很合群,能夠交到好朋友,那么就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關系。
比如可以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活動,或者帶著孩子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帶孩子去親近一下大自然,開闊視野。
在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同時,家長也需要多和孩子溝通,促進親子關系。
2、與孩子建立更加融洽的關系。
這個關系最好是雙方共同參與的,因此父母可以在假期里陪孩子去做一些親子活動,比如外出游玩,去博物館、公園、動物園、圖書館等。
如果是外出旅游,那么也可以要求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旅游,讓孩子和親近的人在一起聊天,自然而然的,孩子也就會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也會變得更加深厚。
3、陪孩子看一些益智類的書籍。
《少兒財商啟蒙教育》、《財商培養繪本》等這些書籍可以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因為歷史上的一些名人,他們通過自己的故事,引導孩子明白,自己也曾經有過掙扎和膽怯的時候,但是最終選擇了勇敢的解決問題。
可以通過閱讀這些書籍,了解到自己是怎么解決問題的,可以從了解自己的角度來和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愿意和自己一起去面對錯誤,變得越來越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