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國教育報刊社每年訂閱200余萬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要由團中央權益部(下稱“團中央權益部”)和團中央權益部聯合舉辦。
新華社資料圖
據新華社資料顯示,由于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教育困擾,以及自殘、自殺等現象比較普遍,而由于教育程度、教學模式、家庭教育理念、親子關系等多重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的心理問題甚至已經形成。
“經過心理學、教育學、腦科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目前對此并沒有統一的定論。”王國強說,這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都與學習壓力相關。
專家認為,學習壓力、家庭教育等因素是影響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的重要因素,同時,社會環境因素也是抑郁癥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習壓力。
據調查,中國學生的總體學業壓力水平顯著高于城市學生。學習壓力來源于教育、財政、教育、醫療、食品工業、體育等,并且競爭壓力更大。
青春期。
從生物學因素來講,學習壓力增大,社會環境壓力大。
社會環境是中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是重要因素。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厭學現象尤為重要。
來自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于這類學生,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強他們的思想教育,對他們進行人生觀教育,使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另一方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他們的學習積極進行引導,逐步消除他們對學習的厭學情緒,幫助他們重新樹立信心。
原因四、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助長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據調查,學生最討厭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父母經常嘮叨、指責和抱怨。
孩子們聽多了父母的嘮叨,因為父母的嘮叨,而對父母的抱怨習以為常,他們認為父母過多地重復地責備自己,是在貶低自己,使自己自卑,喪失信心。
所以,很多孩子在學習方面遇到困難時,不愿意和父母訴說,也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嘮叨也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著名的心理學家陶行知曾指出:“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話說白了,就是父母要想讓孩子養成什么習慣,首先就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當然,如果能堅持每天按時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那么孩子在學習上也會變得更加輕松,更加優秀。
好習慣是培養孩子最好的“捷徑”,你也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1
家長要以身作則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什么樣,孩子就是什么樣子。
所以,要想讓孩子改掉邋遢、懶惰的壞習慣,首先自己就應該以身作則。如果爸爸在家總是“不高興”,天天看電視,不說話,那么孩子肯定會跟著學。
所以,要想讓孩子改掉一個壞習慣,家長先要管好自己,自己要先做一個愛干凈,不染頭發、不隨地吐痰的好榜樣,那么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家風整潔的孩子,通常會有愛學習的好習慣,這樣的孩子思維往往很活躍,將來他的人際關系往往也會很好。
4.喜歡幫助別人,但也容易被人忽略
孩子們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因為自身的局限性,往往會容易被人忽略掉,因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需要幫助的。
因為只有他自己努力過后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才會更愿意去幫助身邊的人。而當孩子的同學們都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孩子們也會選擇去幫助他人。而這時候孩子們也會更加喜歡去幫助別人,他們會愿意去幫助別人,所以也就會在幫助別人的過程當中,孩子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好,也就會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當家長們開始給孩子們一定的幫助的時候,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有更多的感悟,這對于孩子們的成長是非常的有益的,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把握住,在生活當中不要讓孩子們養成自己身上壞習慣。
3、幫助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壞習慣,有時候其實也是有其“好處”的,所以,家長們在面對這些壞習慣的時候,不要總是去糾正孩子們,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好的印象,
這樣的話才能夠讓他們更好的去改正這些壞習慣。
4、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們對于這些新的事物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認識的,所以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因為孩子們還太小,對于很多事情的記憶并不深刻,所以家長們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能夠慢慢的認識自己,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慢慢的去接觸到自己的一些原來自己曾經學過的知識,
這樣的話才能夠讓孩子們有更好的學習的態度,才能夠更加的去進步。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