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半杯水”的故事。
同樣半杯水,在樂觀的人眼里,就是竟然還有半杯水!在悲觀的人眼里,只有半杯水了。情緒狀態不同,對同一件事的反應也就不相同。其實“半杯水理論”隱藏在活中每個角落。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
一、時而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和別人相處也是八面玲瓏,得心應手。
二、時而沉默寡言,多說一個字都覺得累,和別人相處恨不得劃一條“三八線”,掛上一個“休息勿擾”的牌子,把自己鎖在一方小天地里。
這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狀態,而生活狀態就是情緒的外化表現,情緒的問題也是一個關于心理界限的問題,這個心理界限,我們稱之為“舒適圈”。在你的舒適圈內的時候你覺得揮灑自如,在你舒適圈外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種警惕緊張,然后繃著的狀態放不開。假如你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給其他人都不認識,你就會很在意你的一舉一動,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對別人的反應不確定。這個時候你就會很緊張,不知道怎么做,別人會怎么看,最后會變得自閉。自閉就是你想要去逃避這種壓力感,你就容易自閉和獨處。人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就會在潛意識里關閉與人的交流渠道,無論是語言,眼神,還是肢體,最常見的一種狀態時,抱著手機沒完沒了的看,營造一種“我在這里,也在社交”的假象。封閉的交往,我們往往稱之為“不合群”,自己的這種感覺越強烈,感受到的心理壓力就越大,往往表現的會越不合群。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保持一種積極的狀態。1:創造一個心理舒適區;2:尊重別人 接納別人;3:不要將自己與他人比較;
其次需要我們改變習慣來拉近與別人的關系。
1:主動,邁出第一步距離,指的是兩個物體之間的長度,在心理上,指的就是兩顆心之間的空隙。要縮短這個距離,就要移動這兩個點,但是我發現,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都難以主動。過年過節,他不給我發信息,我絕對不會給他發。這樣顯得我多沒面子。同事有一個數據一直出問題,你明明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但是就不說,這樣顯得我多廉價。你邁不出那主動的一步,就沒有體會友情,愛情,親情的美好之處。在與人的交往中,你計較的越多,得到的往往會越少,你計較的越少,得到的東西反而越多。
2:將心比心,用真情換實感,總結一句話,那就是將心比心。人心隔肚皮,有人這樣說。說的是人心難以揣測。還有一句話,叫做人心都是肉做的,說的是人心的揣摩存在一個規律,那就是人性。當你持著將心比心的態度,去對待身邊的朋友同事時,一些無形的距離自然會在無形之中被縮短。你平時比如在寢室里面,你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好玩的東西,你想著點人家。你在寢室里面雖然關系不一定特別好,但是你們總要交流的。當你遞出一份好吃的,釋放的是一份善意,人們總喜歡真善美,會樂于接受。當同事正在苦于選擇哪個冰箱性價比更高的時候,善意的給出建議,我家用的是哪個牌子的,覺得平時比較節能,幾年了也沒出現過問題,我感覺這個牌子挺值得信任的。當你給出一份建議,傳遞的一份價值,人們總喜歡溫柔的,美好的東西。你只要稍微能夠去給人家帶來一些價值,當然不是去討好,你做出一些別人可能他也需要的東西。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都想著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經歷可以分享?你如果有這個東西就分享出去,帶著別人一起,大家都覺得這個事情好玩,然后就一起去做。你自己把自己搞自閉,是你沒把你的心打開。

你越自閉越覺得其他人疏遠你,你越覺得其他人疏遠你,別人就越會疏遠你,時間長了之后你的性格、你的價值觀、你的情商你的各方面東西都會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