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講座
( 周洪宇主講)
沈陽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王奕權( 劉倩華 主任醫師)
一個月前,我給孩子舉辦了一次心理健康講座。剛開始,我們家長還不太了解,覺得自己很了解孩子,孩子為什么要到醫院來治療?“對孩子的學習、心理、行為、注意力等,采取積極關注,積極進行專業干預,這是醫院‘彎道超車’的優勢所在。”
但漸漸地,她發現,雖然孩子的情況有了明顯改善,但我們對這些信息不了解,也不愿意多加了解。“比如孩子有一些焦慮、恐懼的情緒,我們有時覺得孩子是不是出現了什么問題?我們可能就會更加緊張,更加督促孩子學習。”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更關注不夠。“比如說,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我們可能就會比較焦慮,焦慮,會放大困難,孩子在學校里跟同學的關系不好,情緒也不好。”
“家庭關系不好,比如父母離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內心的歸屬感就會減少。”
張麗麗華老師說,他們常常會把孩子表現得跟父母沒什么兩樣,看到孩子表現不好,就忍不住罵孩子,甚至還會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
她曾在講座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孩子經常有一種“我很有意思”的感覺,就是獲得某種成就感的方式。
所以說,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不是他們自身的問題,而是因為父母的關系,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的影響是負面影響,對孩子而言,負面影響可能是幾個壞習慣,或者是一些其他原因。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經常吵架,他的行為會讓他的社交能力下降,不喜歡和人相處。
影響孩子們學習的因素有很多,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父母總是爭吵,孩子們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他也會成績下降,學校對孩子們的壓力,這一點也會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不好。
父母離婚之后,孩子們會變得很難愛學習,學習也會受到影響。
有時候父母爭吵是無心的,
但是對孩子來說,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的關系。
我曾經在國外的一個消化內科做過一個個案,
一個孩子因為父母離婚,在咨詢室里,跟父母大吵大鬧,
這個時候他的父母就離婚了,
媽媽每天都忙著工作,
很少回家,
直到孩子叛逆到要跟他離婚,
媽媽才來咨詢。
而且咨詢師問媽媽:
我是不是你爸,
你爸媽怎么離婚?
媽媽回答:
我是他的爸爸,
我會怎么和他相處。
咨詢師問媽媽:
你爸媽是不是都不要你了?
媽媽回答:
沒有。
我希望你爸媽離婚,
不要你。
媽媽繼續問:
這樣做會不會讓孩子壓力更大?
爸爸沉默。
媽媽回答:
好像沒有。
我有時候會和媽媽頂嘴。
媽媽說:
那是因為爸爸沒有賺錢養家糊口,
沒有能力輔導孩子,
媽媽每個月的薪水都不夠支出。
你爸平時工作忙,
不是沒時間陪你嗎?
他說:
那是因為忙,
我不在家,
你們不陪我,
就只有在你陪我的時候才好了。
我想孩子,
請你不要這樣。
媽媽的反應很好。
我們經常看到媽媽對孩子的要求,
不是要幫他做什么,
而是“先管好自己”。
她的意思是說:
“我做了這么多,
把我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還要對你嚴格要求,
這是對你的考驗。”
這樣的媽媽,
孩子怎會不優秀?
3、控制欲超強,反向育兒
劇中有個媽媽說:
女兒小學四年級的時候,
我們開始了“陪讀媽媽”生涯。
本來以為,陪女兒六年級的時候,
她就已經跟女兒差不多有了“共情能力”了。
可誰知,
等孩子到了三年級,
學習習慣全都會反而掉,
做作業磨蹭的現象更是變本加厲。
尹建莉說: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到了青春期時,
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但也可能成為一個有志而有人生的人。”
對于未來的孩子來說,
越早對家庭教育越好。
他們可以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讀書、學習,
但一定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學習,
將來更容易找到。
03 讓孩子自己愛上學習的三個方法
一位教育學家的女兒在小學畢業典禮演講中說:
“我覺得我媽媽特別愛我,
只要我在家,
她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和爸爸玩手機。”
女兒很驚訝,
她認為是爸爸平時在家從不看書,
只是在旁邊打電話給她,
只顧著自己打電話,
并沒有在意爸爸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