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英文講師崔建梅老師為了照顧患者,要求他背20個單詞,完成20個單詞的背誦。
整個過程,他全程與患者溝通,留意患者最近心理上的變化,并根據要求進行逐個分解。
當患者說了自己最近的感受時,劉醫生小心翼翼地問,得知,患者的表達,也是一種向心理工作者“求助”的求助信號。
“我每天都在網上能夠看到心理咨詢師或者精神科醫生們對患者的看法,這樣我就能夠慢慢地幫助到他們。”呂玉剛說。
然而,隨著診療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患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是心理咨詢師,如果我真的遇到心理問題,怎么辦?
劉玉剛分析說,在這個問題的背后,有很多因素都在于疊加性心理創傷。
圖片來源于網絡
01 青少年患病后,父母要給予陪伴
如果在臨床發現小林出現明顯的抑郁情緒和嚴重的情緒波動,甚至發脾氣、摔東西,應及時給予陪伴和傾聽,并給予引導,但不建議就醫,主要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在門診中,劉玉剛介紹了一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案例。
患者年僅17歲,剛上大學時,因為學校宿舍有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制度,他在寢室住了一個多月,期間不出門,在宿舍不吃飯,沉迷玩游戲。
后來他到父母的公司,在公司干了一年后,辭職回家。
在家躺平的他,不愿意出門,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沒有辦法,只好找朋友幫忙。
他知道,家里沒有溫暖,他就會出去找朋友,在那里待著。
有時候他也想和朋友傾訴一下,剛開始的時候,朋友并沒有及時回應,讓他非常失望,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大逆轉”,讓他非常的糾結。
他看到朋友圈有人發孩子的動態,他會說孩子好可愛,充滿活力。
可是當朋友圈一旦開啟,他就會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從而陷入各種的糾結中。
明明想和朋友閑聊,可是看到朋友圈有一條信息,他就會覺得焦慮,然后開始翻看朋友圈,查看各種各樣的帖子,不停的傻笑。
他每天都覺得自己的狀態很差,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時間到了,他又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情緒,讓他很痛苦,感覺自己無法擺脫這種痛苦,也很抑郁。
怎么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的輕松愉快呢?
4、焦慮的媽媽,通常有這三種反應
有的媽媽會說:
第一種媽媽會認為自己孩子很好帶,還經常笑,不管怎么跑的,只要考試沒考好,就會一直在身邊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個沒完沒了。
第二種媽媽會覺得很煩,因為她要求孩子的成績必須優秀,必須考上名牌大學,必須上清華北大,必須是一個成功的人,只要是成績優秀的人,那媽媽就會非常高興。
孩子每次考試都考不好,你怎么說他都不聽,好像考試時故意惹你生氣一樣。
這樣的媽媽,讓人討厭。其實,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個理想自我的狀態,但是他的理想自我狀態由于學習受到外界的壓力過大,導致他的理想自我形象受到影響,最終把這種理想自我形象變成理想自我。
家長怎樣才能培養孩子擁有理想自我呢?
1、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想要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和孩子約定,要好好學習,
這樣一來,每天看電視、打游戲,可以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也能夠了解孩子的想法。
同時,通過看電視或者玩游戲的過程,也能夠讓孩子慢慢了解到父母也是需要關心的人,而不是只顧著自己,這樣孩子才會主動去學習。
2、不要總是嘮叨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用命令的語氣,比如:快點快點去做作業、快點吃飯、快點睡覺、好好學習等等。可是父母嘮叨的次數多了,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
所以,父母不妨試著把孩子當成朋友一樣來對待,多跟他們聊聊天,當然不僅可以讓孩子有一個放松的環境,還能夠讓他們對父母產生依戀感,讓他們更愿意去聽父母的話。
3、多點理解和包容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孩子就應該聽我的,否則我怎么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孩子就應該聽我的,否則我就毀了,將來就毀了。
殊不知,父母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更加討厭父母。
其實,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換一種認識,
那就是作為一個父母,我們應該多理解孩子,多包容他們,這就是作為父母應該盡到的責任。
否則,即便是父母是孩子的父母,也很難與孩子成為朋友,因為當父母和孩子陷入了“說教”的惡性循環之中時,我們所傳遞的,更多的信息是“我說了算,根本就是說你不聽”。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