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毀孩子的六種行為(家長毀掉孩子的七種行為)
家庭是孩子從出生就生活的地方,孩子獲取知識來源于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員。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影響特別大。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公安大學教授、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表示過:“孩子小時候吃越多的苦,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強,特別是有男孩的家庭,千萬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因為不孝子都是被寵出來的。”

為什么孩子不能慣著?
這一點李玫瑾教授透露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對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強,如果家長能夠及時的管教孩子,那么他們變得很聽話,未來的性格也會更好,相反,倘若你一直寵溺孩子,他們慢慢會變得霸道任性。
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1、對人不尊重,大呼小叫,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十分寵溺,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難免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又目中無人,總認為家里面所有人都要圍著自己轉。如果有一件事情不滿意就會對父母大喊大叫,甚至還會動手打人。
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你千萬不能慣著孩子,該收拾就得收拾,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錯,最起碼尊重長輩的禮儀要知道。如果你盲目的順從孩子,只會讓他們日后的行為變得更加惡劣,一直到管不住的那一天,孩子不僅會毀掉自己,甚至整個家庭都會受到威脅。
2、熊孩子的行為,搗亂惹事,沒有公共感
有?的?孩子在家中霸道習慣了,出門在外也是如此,完全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比如在圖書館大喊大叫、公交車上打鬧等等,家長總認為孩子年紀小長大就好了,但這種想法卻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熊孩子”。而且孩子在公共場合胡來也是打父母的臉。
所以,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出門,我們都要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影響別人是不禮貌的,有時候家長不能手軟,該管教就管教,放任不管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那些關乎孩子素質問題的教育,家長可不能拖延,因為這種行為會伴隨著孩子一生,到時候想改都不可能了。
3、發脾氣、摔東西
孩子2歲之后就會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漸漸的喜歡跟父母對著干,比如你讓他多吃飯,他偏要看電視;你讓他起床,他偏偏繼續睡覺,有時候還會亂發脾氣,出現摔東西的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摔東西都是對不滿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為孩子語言能力比較差,所以,只能用情緒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面對這種情,家長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發脾氣是不對的,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后再進行教育,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
4、得不到目的就威脅
在叛逆期的孩子生氣時摔東西的性格沒有得到改正,發展到3歲后,會向父母提出各種要求,父母拒絕了,通常會演變成威脅父母。
孩子經歷叛逆期的時候,他們常常會跟家長提出各種無理的需求,父母如果拒絕了孩子就會進行威脅。相信我們都看到過這一幕,逛商場的時候,孩子相中一個玩具,如果家長不妥協的話,他們就會滿地打滾又哭又鬧,最后家長為了面子只好買了下來。
面對孩子哭鬧威脅,家長們要冷靜處理,他們越哭鬧你就越不滿足他們,讓孩子知道自己威脅的方法沒有用,他們自然不會出現這種行為了。
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
情緒管理與培養
家長對于學齡前的孩子要注意培養孩子兩個方面,一是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二是,讓孩子合理的控制情緒,不能隨便的發脾氣。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讓孩子情緒是可以用行為和表情表達出來的,家長平時可以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當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要及時的引導。
建立明確的規矩
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給孩子立規矩,如果你一味的順從孩子,他們就會不斷的挑戰你的底線,導致犯了錯誤還不知道悔改。
所以,無規矩不成方圓?,早早的給孩子立下規矩,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玩玩具的時候不能吃零食等等,學會拒絕孩子,他們才能夠適應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