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立規矩失敗無數次?那是你做錯了3件事嗎(為什么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總是不管用)
2-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只要家長管教得當,孩子就會從“挑戰規則”到“被提醒后愿意配合規則”再到“主動遵守規則”,逐漸成為一個自律的孩子。
如果家長不重視,或者方法不對,孩子則可能成為漠視規則的“熊孩子”。
昨天,我的兩個鄰居,因為孩子問題在群里杠了起來。
“都半夜了,別讓孩子總跑了,要不給她穿上襪子吧?!?/p>
“沒辦法,這點兒大孩子管不了,要你不給我家孩子做個示范。”
“也得分時間啊,要是我的孩子,我肯定教育她學習尊重?!?/p>
“你來教育吧,我也嫌煩呢?我讓她不動,她就能不動嗎?”
類似的情況,隨處可見。
還記得前段時間發生在北京高鐵的一幕嗎?
3歲的小男孩在車廂里一路嚷嚷,旁邊的姑娘忍不住出聲制止“小孩,別叫了”。
誰知道,遭到男孩媽媽怒懟:
“3歲的小孩聽不懂道理。”
“已經捂他嘴了,你看到了嗎?”
“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
孩子年齡小,聽不進大道理,不分場合時間地釋放天性,家長又不能綁著他……
放任不管,真的是唯一的處理方式嗎?
一、規則意識的建立
是規則教育的第一步
常??吹揭痪湓?,你的孩子,你教育不好,日后總有人替你教育。
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是這句話最好的驗證。
一對中國夫妻帶著兒子到美國度假。
在飛機上的幾個小時,頑皮的小男孩都沒讓家長省心過。
不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就是對旁邊的乘客拳打腳踢。
乘客深呼吸忍耐幾輪之后,他請求男孩的父親“管一下”,被人家赤裸裸地無視了。
實在無法忍受的乘客,跟男孩父親爭論起來。
后來在飛機乘務人員的勸解下,雙方停止了爭吵,并給這對父子調換了座位。
然而事情并未結束,飛機到達后,機場警察將三個人帶走詢問。因為男孩家長率先動手打人,一家三口被美國遣返了。
這次遣返的結果,可能是他們永遠無法搭乘飛機出國,孩子也失去了出國學習的機會。
有網友說,孩子“熊”成這樣,已經不是天性使然,而是父母縱容的結果。
確實如此,孩子小,正常家長會格外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而熊孩子的家長會認為別人應該格外容忍孩子。
孩子犯了錯,正常家長會第一時間表明態度,引導孩子道歉,而熊孩子的家長會立馬擺出“跟孩子一般見識你好意思”的面孔。
久而久之,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越來越肆無忌憚,成為人人厭惡的熊孩子。
浙江義烏一個男孩,在電梯上行時朝著控制主板撒尿。
浸泡到尿液的電梯出現故障,懸停在半路。
呼救后得不到回應的男孩,爬到電梯內門和外門的縫隙,一不小心墜入了電梯井。
男孩被緊急送往醫院,診斷為顱腦損傷,肺部大面積裂傷,大骨骼多處骨折。
這是典型的熊孩子自食其果的案例。
孩子如此隨心所欲,背后的原因正是家庭中缺乏規則教育,孩子沒有建立規則意識,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著明確的秩序和規則。
二、教育孩子,功夫要放在平時
我一直都主張,家庭和社會應當給孩子提供一個足夠包容、能夠試錯的成長空間。
但任何自由都是有邊界的,主要有三點,一不傷害自己,二不影響他人,三不違反法律。
尊重孩子天性,不等于允許孩子打破規則。
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是禮貌,是規矩,也是教養,是需要放入家庭規則之中的。
媽媽說:“我都捂他嘴了,他還是嚷,我能怎么辦?”
在教育中,有一句話是,功夫要放在平時。
惡劣的行為表現,是日積月累的惡果;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一點一滴的沉淀。
如果平時教育得當,孩子持續吵鬧的時候,家長一定有辦法約束孩子的行為。
而孩子也會從“挑戰規則”,慢慢過渡到“被提醒后愿意配合規則”,再到“主動遵守規則”,逐漸成為一個懂禮貌、講道理的孩子。
來看看一些新聞。
去年5月,在福建廈門的地鐵上。
一個兩歲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壺,在媽媽的指導下,他蹲下來用紙巾認真地將水漬擦干。
作家龍應臺講過一次坐飛機的經歷。
她旁邊是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兒子,一個十歲左右,一個五六歲的樣子。
飛機剛起飛的時候,兩個男孩話匣子就打開了,你一言我一語,興奮地說個不停。
孩子母親一臉平靜,什么都沒說,只是做了一個動作:伸出食指,在嘴邊“噓”了一聲。
兩個孩子像是接收到了某種信號一樣,瞬間閉緊了嘴巴,老老實實地開始玩玩具。
在平日里,這位智慧的母親一定反復跟孩子講過規則,還多次演練過。
孩子忘記了也沒關系,我們來設置一個提示動作,媽媽會隨時提醒孩子。
村上春樹說: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教育就是澆灌的水。
小樹苗需要日復一日地滋潤,而不是半年一次的猛烈灌溉。
教育孩子要放在平時,給予孩子規則之內最大的自由,允許孩子探索和犯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什么是規則,什么是同理心。
三、怎樣制定規則,孩子才會聽?
?
有家長抱怨:“我已經給孩子立規矩了,但他不聽,我能怎么辦?”
孩子為什么不守規則?甚至制定規則之后,孩子的反抗情緒更激烈?
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用教條讓孩子認識規則。
規則是什么?規則是全體人必須共同遵守的具體規定。家庭規則就是所有家庭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定。
但現實生活中呢,家長往往把自己擺在規則制定者、監督者的位置上,不會傾聽孩子的聲音,更不會跟孩子共同遵守規則。
比如家庭規則是“餐桌上不能大聲說話”,但媽媽卻在吃飯的時候斥責孩子“不能挑食”。
孩子是通過家長的行為來理解規則的含義的,而不是聽過簡單的教條就可以認識規則。
家長做不到,反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會認為規則只是父母用來管教自己的手段而已,他自然不會真正認同這個規則。
第二,用外力讓孩子遵守規則。
還有的家長自身的規則意識不強,常常依靠外在的約束力,比如在公共場合能控制說話音量,但回到家里怎么舒服怎么來,常常大聲呵斥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一言一行皆是對父母的模仿。
這就是明明給孩子講好了規則,但在公共場合重申規則根本起不到作用的原因。
如果家長是依靠外力約束才遵守規則的,而孩子根本意識不到“家里”和“外面”的區別,自然做不到時時遵守規則。
第三、用權威讓孩子順從規則。
當孩子不遵守規則的時候,有些家長會選擇威脅孩子:“公共場合不能大聲說話,再不聽話,我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這種做法,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權威投射。
為了貫徹規則,家長借用了一種權威力量,就是警察。
為什么不能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因為警察說不可以。
除了警察之外,常見的權威還有長輩和老師。
“再不吃飯,我就找你叔叔,讓他來家里罵你?!?/p>
“不好好寫作業,就把你送進幼兒園,讓老師來管你。”
這種權威力量,同樣沒有將規則內化。
在孩子來看,警察、長輩、老師等權威就是規則,而不從內心認同規則是自己的行為準則。
怎么制定規則,孩子才會聽?最重要的是原則是,全家人都要遵守規則,在家也要遵守規則,幫助孩子真正認識規則,將規則內化成孩子的行為準則。
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介紹過一個方法:把規則變成約定。
約定是大家共同遵守就能獲得好處的事情。
有好處,孩子自然愿意主動遵守。
坐高鐵時,媽媽可以對孩子說:“高鐵上有一個約定,所有人不能大聲喧嘩?!?/p>
孩子一定會問:“為什么呢?”
媽媽可以回答:“到了下午,每個人都想安靜地看一會兒書,或者睡一覺呀。你要不要遵守這個約定?那你睡覺的時候,別人就不會吵到你啦?!?/p>
這樣說,規則就是變成了孩子愿意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家長強制孩子去做的事情。
只有規則內化成孩子的行為準則,他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教養、會共情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