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的孩子癥狀(兒童情緒癥)
“我的孩子剛上初中,最近特別不愛說話,問他在學校的情況,他也不說,以前學習成績很好,現在也在學習,但是成績就是不如以前。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問過老師,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老師說在學校表現還可以,就是比較內向,與同學沒什么矛盾,也在看書,但是學習成績不如以往。
孩子每天還是正常上學,放學,但是不愛交流,情緒不高,有時怕孩子因為要考試了,壓力大,想帶他出去散散步,他也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是一個人做在那,看看手機,也不說話。
想問問咨詢老師,孩子這是怎么了?”
我想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同感,以前的孩子特別活潑,現在也不愛跟我們說話了,總是一個人,也不愛和同學一起,每天也看他在學習,也正常去補課,也沒有“早戀”,可是學習成績不見提高。
有時候也想關心他,和他聊聊天,說說話,他對我們也是愛答不理的。身邊很多人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癥?可是感覺自己的孩子應該不是,作為家長,我們要怎么做才好呢?
作為咨詢師來說,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目前的這樣狀態且持續了超過一個月以上,那么需要家長警惕起來,孩子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情緒問題,如果沒有及時做心理干預,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就會形成情緒障礙或者抑郁癥等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
一、定義闡述
亦稱“情感障礙”或“心境障礙”。是指正常情感反應的夸張、混亂和減退。斷定情感反應是否正常或病態,需根據以下三個條件,即情感反應強烈程度、持續時間的久暫和是否與所處的環境相符。
常見的情緒障礙有情感淡漠、情感高漲、情緒抑郁、情感倒錯、情感爆發、病理性激情以及焦慮恐怖等等。
根據美國國家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DSM-IV)將憂郁歸納于情感性疾患(Mood Disorders),其中包括重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輕郁癥 (Dysthymic Disorder)。
二、產生原因
心理學家卡爾·亞伯拉罕(Karl Abraham)說:“不同文化、傳統、個性的人,對情緒的表達顯著不同?!倍嗌倌陮τ谇榫w障礙有著比其他年齡段個體更高的“負面情緒易感性”。
青少年產生情緒障礙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是個體身體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青春期激素水平和生理特征的急劇變化會給青少年帶來適應困難。有研究表明,急劇變化的激素水平會增強個體神經系統對情緒事件的敏感性。
加之青少年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功能(涉及推理計劃能力)還未發育完善,青少年的情緒反應一般都較為波動、強烈。
2、由于青少年的生理發育發展迅速、接近成熟,他們的成人感迅速增強,自我意識高漲。他們強烈渴望獲得獨立和自由,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認可,但同時他們的心理發展又還未達到成熟,受到社會經驗、能力等限制,他們還必須依賴父母、家庭、學校等來解決他們一系列的現實問題。
這種強烈的獨立意識和無法擺脫的依賴需要常常在青少年的內心中相互對抗,引起情緒沖突。
3、自我意識增強的青少年開始希望掙脫父母的束縛和控制,挑戰父母權威,質疑父母的教導,如果父母無法理解和接受,則導致親子沖突的加劇。臨床和研究發現,高強度高頻率的親子沖突對青少年的情緒和心理健康有著重大影響。
4、相比兒童,青少年在學校、社區等地方的活動范圍擴大,隨之而來的人際問題,尤其是同伴或親密關系的沖突、破裂帶來的壓力,往往是青少年產生情緒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
5、由于青春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對進入中學的青少年有著更高的學業期待,再加上抽象思維的發展,讓青少年開始去思考更加長遠和深刻的人生問題,對自己也形成一些要求和期待,當各方面的期待有沖突,或與現實有較大落差時,青少年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也容易引發情緒問題。
6、隨著生理的迅速發育,青少年對其性別角色的認同開始被強化,更多接受社會對其性別的期望,去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方式。這個階段青少年會更加關注自己的性別角色,關注異性,關注自己的身體形象。
性別角色適應不良、缺乏身體自尊,也是導致青少年情緒困擾的重要原因。
三、案例分享
初三的時候我喜歡上了一個男生,上課時我總是忍不住地看他,日記里也全是他。后來被班主任知道了,她把我叫去辦公室罵了一頓,還告訴了我爸媽。
你可以想象,我爸媽是多么的憤怒,他們覺得就是因為這樣,我的成績才下滑了很多。他們扔掉了我的日記本,那是他們唯一達成一致的事情。
從那起,我再也不想那男生,我也不寫日記了。我感覺我的生命已經沒有光了。我總是躲在房間里偷偷地哭,外頭是爸媽永不消停的爭吵。
他們從來不知道我怎么了。我覺得我就是個沒人愛的苦命孩子,心里特別壓抑,特別痛苦,但我不知道去跟誰講。
后來,我開始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臂。我不敢自殺,但我想,如果媽媽后來沒有注意到我手上的傷疤,趕緊把我帶去了醫院,也許有一天,我會自殺的吧。
那時候去了醫院我們才知道,我得了抑郁癥……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是愿意和父母分享他們的感受和狀況的,可是往往被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是家長的關注點沒有在孩子本身,等孩子的心理狀態已經脫離正常生活時,家長才恍然大悟。
文章開始,家長對咨詢師提出來的困惑,作為咨詢師的我,很開心,因為我看到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不是只有孩子的成績,也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可能對于家長來說,他也只是覺察到孩子的不同和近期的變化,雖然他不知道為什么,但是他們在努力尋找為什么。這就是我們希望地看到的樣子。因為家長的努力,不僅孩子得到了內心的關愛,同時,家長的也在不斷的成長,成為合格的家長。
四、相關科普
情緒障礙的分類及特征:情緒障礙可以分為情緒持續障礙、情緒發生障礙、情緒協調障礙等。
1.情緒持續障礙是指患者在情緒反應強度和持續時間方面存在障礙。
情緒持續障礙有以下一些形式:
(1)情緒高漲:情緒活動增強,愉快、幸福等情緒經常占優勢,表情喜悅開朗,語言行動增多,喜歡與人交談,對人愛說什么就說什么,別人討厭也不在乎。
(2)情緒低落:心境憂郁低沉,悲觀失望,不愿與人交往,語言行動減少。不管是好事或患者平常喜歡的事,只能是悲哀。
(3)情緒淡漠: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缺乏情緒反應,對人對事冷淡,漫不關心。面部表情經常處于無情緒狀態。對意外事情不驚,受到捉弄不怒。
(4)焦慮:表現緊張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常常有著大禍臨頭的不幸心境。患者常常伴有心悸出汗、手足發冷等植物神經反應。
2.情緒發生障礙患者的情緒發生過程失調,波動非常大,通常持續時間比較短。
情緒發生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情緒不穩:情緒易波動,喜怒無常,患者自己難以控制。
(2)情緒易激惹:對很小的刺激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表現為激動、憤怒,因此出現毀物傷人的行為。
(3)情緒脆弱:患者極易傷感,對很小的事情也易感動或哭泣。雖然患者有時自己感到對那樣的小事情不必大動感情,但自己卻控制不住自己。
3.情緒協調障礙主要表現在環境刺激與情緒體驗不相符合,或內心體驗與外部表情相矛盾。
(1)情緒倒錯:情緒活動與通常人不一樣,對喜事產生悲哀情緒,對不幸的事則高興。
(2)表情倒錯,表現為表情與情緒的內心體驗相矛盾,如內心很高興,但表情上卻痛哭流涕。
(3)矛盾情緒,對同一事情同時產生相反的或兩種不同的情緒,如對同一個人又愛又憎,對同一件事又喜歡又討厭。
五、個人見解
情緒障礙其實涵蓋了很多個方面,常見的情緒障礙有情感淡漠、情感高漲、情緒抑郁、情感倒錯、情感爆發、病理性激情以及焦慮恐怖等等。有的時候的產生的焦慮情緒或者是抑郁情緒的時候,會讓一部分人誤認為自己得了焦慮癥、抑郁癥等。
為什么抑郁癥被廣泛的傳播,一方面因為曾經的主持人崔永元曾患有抑郁癥,被大眾所知,加之近些年的明星自殺事件,最后對外公開的原因都是抑郁癥,所以,抑郁癥已被家喻戶曉。
但是真正了解它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還是不明白。更不用說抑郁情緒和抑郁癥是什么區別。當你說抑郁癥是神經癥的時候,他們對得了抑郁癥的人變又有了新的恐懼,甚至當自己真的有抑郁情緒出現的時候,會極力的否認。
面對這樣的時候,作為心理學從業者,進行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的科普又尤為重要。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講解讓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學,了解自己的內心。同時也希望,作為家長,不僅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也要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
我聽到很多孩子都會說,自己的父母從來沒有了解過自己,他們只知道讓他去學習。即使是大學生,也是在面對與父母溝通的時候,有很多困惑,他們常說,“我跟他們說,他們從來不聽?!?/p>
“跟他們說了,沒用的,他們還是會那樣的”。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內心很心疼,但我也有無力感。因為我知道,我要解決的是來訪者的問題,而解決不了他們父母的問題。
前幾天,有一位問答者,訴說自己母親對待她的問題,很多人都給她回復安慰她并說讓她努力理解自己的母親。后來她給我回復說“你們所有人都讓我理解她,那么誰又理解我?”
隔著屏幕我都更感受到她的聲嘶力竭。我很心疼她,但是我也只能安慰她,我告訴她,我理解她,能夠感受她的感受,如果心里覺得苦悶,就跟我說說吧,我會陪著她。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情緒障礙,表現不同,感受不同,反饋不同。而現在大多數都情緒障礙其實都是和我們的家庭又關系,在這里很多人的焦慮,煩悶,壓抑,痛苦,都是來自于父母的關系;
所以我希望,作為我們或者更多的年輕人,可以關注學習心理學,了解心理學,讓我們以后可以不再重蹈覆轍,我們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家長,關心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能夠心理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