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曉家庭教育(孫云曉怎樣教育孩子)
當你觀察孩子、觀察學生的時候,什么孩子有前途、有理想,這是很重要的參照,要看他的主動性如何,自制力如何。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十歲前管教的重點,是讓孩子明辨是非、學會做人。因為十歲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這時家長對他嚴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沒關系。而十歲以后教育的原則是理解和尊重,因為十歲以后就進入了青春期。這時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
為人父母都有一個期望:孩子要送進好學校,從好的幼兒園開始,一路到將來出國留學。這真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我從事了46年兒童教育,并且身為父親,我非常理解天下父母的這種渴望,但是,當你的孩子有一天真成為名牌大學的學生,你作為父母,或者作為老師,真的就滿意了嗎?我感到,未必。
在孩子名牌大學畢業時,有的父母或老師可能會發現:孩子的心理有點問題,甚至還有人格扭曲,他們這時候就會有一種絕望的疼痛。因為他們已經無計可施,無能為力了——還有比這個更加讓人絕望的嗎?!
主動性和自制力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最突出表現
現實往往就是如此。前些年,一所名牌學府有個調查,結果發現一年級新生中超過30%的學生覺得“活著沒什么意思”。這個數字讓人沮喪。什么是健康的人格?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兒童人格的培養?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一個團隊,對二十多個孩子從兩歲跟蹤研究到二十多歲,有很多重要的發現。最重要的發現是,那些發展狀態理想、成長健康的孩子身上,有兩顆種子很突出:主動性、自制力。可以說主動性和自制力這兩顆種子的發達,是健康人格的最突出表現。
所以,當你觀察孩子、觀察學生的時候,什么孩子有前途、有理想,這是很重要的參照,要看他的主動性如何,自制力如何。
什么是主動性?主動性就是以內在興趣為核心,以探究精神、好奇心驅動的主動、積極、自發的行為。在這顆種子的作用下,做事是愉快、舒適的。成功者都是主動探索的人。
什么是自制力?就是有規則意識、有底線意識。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的,這很重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面試官看到我微博上談這兩點就像生命的兩顆種子時,他還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他說,開車的人都知道,主動性如油門踏板,自制力如剎車踏板,缺一不可。一個司機必須既要會踩油門也要會踩剎車,才能順利到達彼岸。這就是健康的人格。
米歇爾教授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半個多世紀以前,他在一個幼兒園做實驗:三四歲的孩子,每個孩子面前放一個棉花糖,大家一起玩游戲。研究人員說:請孩子們注意,這個糖擺在你面前,你可以吃;但是如果你能等到15分鐘以后再吃,就會給你兩顆棉花糖。小孩就開始選擇了,有的小孩說我可以拿到兩顆,我就忍著,出去玩,瘋跑、跳、打鬧,回來就拿到兩顆,但是也有孩子看到一顆糖馬上就吃了,這也是很正常的。
這個研究進行了很多年。到高考的時候,研究發現,能等待的前三名和不能等待的后三名,高考成績相差了210分。后來發現,能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強,工作穩定家庭幸福。這說明——當一個人能夠為了自己更好的未來,更大的收獲,能克制自己暫時欲望的時候,這種自制力是非常寶貴的。而一個孩子如果只顧眼下滿足,將來發展可能就會遇到一些問題。
實際上,父母也好、老師也好,會經常面對孩子這樣或那樣的要求。現在,一些家庭總是超額或無限滿足孩子,這實際上是種短視的行為。
千萬不能小的時候放任,大了之后管不了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的一種論調,嚇住了很多家長。這個觀點認為,如果你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他就可能有一個悲慘的成年和晚年。所以,為了孩子有個幸福的老年,就要在孩子童年時讓他多認字,多學習,苦一陣子,幸福一輩子。這,就是我們父母們要面對的選擇。
還有一種論調就是,對于自己的孩子,父母最容易發現他的優點、缺點和各種問題。這時候父母管還是不管呢?有的父母會說,別管他,長大就自然好了。可是轉眼孩子長到十歲之后,父母會發現,實在忍無可忍,但是卻越來越管不了了。
為什么呢?因為十歲是青春期的開始,所以父母在教育的選擇上非常重要。
韓國教育部的前任部長,同時也是一位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發現,孩子在十歲前需要嚴格的管教。十歲前管教的重點,是讓孩子明辨是非、學會做人。因為十歲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這時家長對他嚴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沒關系。而十歲以后教育的原則是理解和尊重,因為十歲以后就進入了青春期。這時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但是,理解和尊重的前提是孩子已經明辨是非,養成了好的習慣。
所以,我們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要有戰略性的思考。千萬不能小的時候放任,大了之后管不了。這樣,孩子才會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