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孩子從小道德的培養)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幼兒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較差,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而積習難改,習慣成自然,會給將來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缺憾。應當培養幼兒哪些良好的習慣呢?在德育方面,要養成待人處事和工作的良好習慣;在智育方面,要養成尋求知識和熟悉技能的良好習慣。”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的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師”。由于我所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年齡比較小,對他們的德育教育活動就不單是靠語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將教育活動滲透到每一日學習生活中去。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個人道德的成熟,主要表現在尊重準則和社會公正感兩方面。因此,他研究了兒童對規則的態度和對行為責任的道德判斷,同時也研究了兒童公正觀念以及對成人懲罰的公正性判斷。皮亞杰認為研究道德問題不能采取直接詢問法,而應采取間接故事法。因為直接詢問兒童本人為什么做出某種行為,往往遭到拒絕回答或得不到如實的答案。而兒童喜歡聽故事,聽故事后讓他們評論故事中的行為誰好、誰不好或誰更不好,雖然它不關兒童本人的事,卻能依據投射推測出兒童現有的道德認知與判斷水平。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如何培養孩子道德行為習慣的方法
1、榜樣的力量設立好人好事光榮榜
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是培養孩子道德行為的重要途徑。3-6歲孩子的行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強化他們好的行為表現,如動畫片里的形象、幼兒園里的小朋友、來到家里的小伙伴等等。比如告訴孩子:“媽媽喜歡洋洋,因為洋洋看到球球不會擺積木時幫助了球球,還把自己的水果分享給了欣欣,媽媽喜歡洋洋這種有禮貌的行為。”孩子樂意模仿,榜樣的作用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使用此方法時,家長要注意榜樣行為具體化,告訴孩子你喜歡……因為他做了……媽媽也希望你能和他一樣,才能讓孩子逐漸理解什么是道德行為,進而促進道德行為的養成。
同伴之間的行為可以影響孩子的道德行為表現,家長的行為對孩子影響更大,“身教勝過言傳”說的就是這一點。3-6歲的孩子善于模仿,他們不會特別記得爸爸媽媽說了什么,但是會有意無意地模仿家長的行為,因此家長在孩子面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家里不妨設立一個好人好事光榮榜,把家庭成員良好的行為表現列在上面。例如,今天媽媽幫助樓下的李奶奶買菜了,爸爸高興地說:“媽媽上了光榮榜,因為媽媽幫助了別人,我們一起來表揚媽媽,都向媽媽學習。”孩子看剄家長的行為,也看到了良好行為的后果,這對于孩子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非常有幫助。爸爸今天沒有亂扔垃圾,也可以上光榮榜。
2、建立監督機制,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別忽視孩子的“小”問題。家長有時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后自然就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因此有時對于孩子在幼兒園打人或者搶小朋友玩具的行為處理欠妥,如當場呵斥孩子或是采取完全忽視的態度都不對,因為并沒有向孩子講清他的錯誤在哪里,以及他應該去改正的地方,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這就會導致孩子在以后還會采取類似的行為。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孩子道德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要及時糾正,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不對的。在糾正孩子的行為時盡量不要當著其他人的面,這樣做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在糾正孩子的行為時要對事不對人,讓孩子感覺到是被接納的,告訴孩子你喜歡他,但是不喜歡他的行為。
3、教給孩子正確的行為模式
孩子道德行為習慣正慢慢形成,但有時他們不知道該怎么正確地表現出來。有時孩子表現出一些攻擊性行為(打人、大吵大鬧、亂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孩子缺少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時家長不但要制止孩子的不道德行為,更要耐心地告訴孩子如何獲得正確的行為策略,如何處理沖突,如何讓別人更喜歡自己,如何公正地解決發生的爭吵。這有利于培養他們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并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為了能把游戲玩好,孩子慢慢學會抑制自己的愿望,自愿地遵守規則,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游戲的要求。對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要把焦點放在評判他該不該做什么事情,而是要放在以后再有類似情況該如何處理上。
4、通過角色扮演,角色模仿增強自覺性行為
孩子在一定的德育氛圍中常常能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但離開了這個特定的壞境,便會是另一種表現,比如孩子在幼兒園會守規則,但是回到家里后所有的規矩都忘了。對此家長可以通過角色游戲為孩子提供練習的機會,以增強孩子自覺性行為的有效教育手段。角色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扮演自己想做的角色,為了讓游戲順利進行下去,幼兒必須控制自己,用角色的規則要求自己。比如在家里可以玩警察幫忙的游戲,孩子擔任警察的角色,不僅自己需要守規則,還需要監督別人守規則。
5、“故事法”學禮貌
讓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對于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表現和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幼兒故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識特點,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是幼兒所認同和常見的。因此,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內部情感,是培養幼兒道德行為能力的最好手段。當然,這里所說的“故事法”并不是只讓幼兒聽故事,而是一種讓幼兒“聽”“說”“做”三者結合的方法。聽,是聽故事以引導幼兒認識情感;說,是續編故事讓其感受情感;做,則是通過情境表演使他們進一步體驗情感,產生情感共鳴。
6、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禮儀
家里來客人了,不如讓孩子學學待客之道,因為待客之中會涉及很多的禮貌、禮節,讓孩子參與其中,他會得到很多相關能體驗和感悟,漸漸地,孩子就會變得更懂禮貌。比如,家里來客人了,家長可以告訴孩子: “你看,叔叔來了,你給叔叔倒一杯水好嗎?”讓他幫忙做點事情,孩子以為自己是有用的,就會更努力遵從父母的要求。還要把孩子介紹給客人,把他“小主人”的位置擺出來,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
本章節節選自:《健康心理養成叢書》
作者:田潤輝
作者簡介
田潤輝,醫學心理學碩士、分子生物學博士,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主治醫師、講師,同時兼任中國青少年健康人格培養工程特聘專家等十余項社會職務。研究領域為器質疾病所致精神障礙,青少年人格成長及行為問題,與社會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相關的心理問題及成人精神疾病。業務專長為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老年期精神心理障礙及抑郁、焦慮、強迫等神經癥的治療。擅長運用精神分析、催眠及認知治療,個體心理治療等心理治療方法解決患者的心理和人格成長問題,擅長個人和團體的心理輔導及治療。
往期精選
影響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發展的養育因素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如何培養兒童的計劃性
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