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懶散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孩子懶散家長怎么解決)

文:超媽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最讓家長抓狂的教育難題有哪些?孩子懶散拖延絕對榜上有名。
懶散拖延的毛病,小至4、5歲,大至青春期,幾乎貫穿著孩子整個成長階段。
很多家長為此頭痛,但又略顯無奈,無計可施。
其實孩子做事懶散愛拖延,大多是家長教育的結果。
1、過度催促
當孩子做事懶散又喜歡拖延時,家長總是忍不住碎碎念:
“怎么還沒好,這都大半天了!”
“你能不能快點,上學要遲到了”
“怎么半天就寫這兩行字,干嘛去了?!”
脾氣暴躁的家長,遇上懶散拖延的孩子,總是忍不住言語催促,甚至上手。
但是很多時候,往往會出現,不管家長怎么催促,孩子依舊慢吞吞,而且還容易達到反效果——越催越慢。
做事拖拉的孩子,背后往往站著急性子的家長。
家長所扮演的角色,好比監工站在一旁,監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不順家長心意,二話不說一頓罵。
長期處在此種高壓環境下的孩子,內心是抗拒并壓抑的。
但是他們又不敢明著去反抗,挑戰家長的權威性,只會通過“家長越著急,越催促便越慢”的形式去做無聲的反抗。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做事有拖延,懶散毛病時,不要著急催促孩子,不妨給孩子一點耐心,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
了解孩子“懶散、拖延”的原因,為孩子提供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催促與逼迫。
2、過度干預
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眼中依舊是孩子。
話雖如此,但孩子終究是在日漸長大的,父母不能一直以孩子的標準來對待孩子。
很多家長從孩子小學,乃至中學、大學,仍像對待幼兒時期的孩子一般,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有關孩子的任何事都想參與。
小到替孩子收拾房間,大到替孩子做重要的人生決定等等。
總是怕孩子餓著,恨不得端起碗來喂孩子吃;
總是怕孩子受委屈,一哭一鬧基本什么要求都答應了;
總是怕孩子磕磕碰碰,索性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家長疼愛孩子無可厚非,但也不必事事親為,事事上心。
愛子心切,滲透到孩子生活、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強行干預孩子的成長,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只會導致孩子對家長越來越依賴,越來懶散,越不喜歡自己動腦,動手做事。
孩子得不到鍛煉,失去了為自己的生活、學習負責的機會,做事沒有干勁,總想著要家長幫忙,做事又怎會高效而迅速呢。
3、過度獎勵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某件事,常常會采取“獎勵式”教育。
跟孩子約定好,只要孩子完成了,便會獲得某種獎勵。
誠然,這樣的獎勵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更能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但是獎勵不等于“籌碼”,過度的獎勵便會成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隱形交易”。
一旦孩子習慣于按“獎勵式”的方式去做事,那么等于說如果家長沒有“籌碼”,那么孩子自然也不會聽話。
同時孩子奔著獎勵而去,往往容易忽視做事的過程,感受不到做事的成就感,只想著達成目的領取獎勵。
一旦失去獎勵,家長又加以逼迫,孩子進而會延伸出不滿情緒帶來的做事懶散,拖延的毛病。
失去獎勵,做事缺少了樂趣與成就感,便不會投入,不夠投入自然會表現出懶散、拖延的現象。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適當的獎勵不可少,但總是用獎勵的方式激發孩子做事,只會害了孩子。
如果你發現孩子懶散又拖延,不要著急,給孩子一點時間與空間,不要事事逼著趕著孩子去做。
給孩子多一點耐心的同時,找到孩子懶散的原因,培養孩子正確的做事方式,孩子才能變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