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的父母,孩子大多叛逆(每一個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嘮叨)
小侄女10歲,嫂子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讓孩子怎么樣、怎么做,真是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端午節聚會,嫂子苦惱地說:
“為什么我說了那么多次,這孩子就是不聽呢?”
面對媽媽的嘮叨,小侄女多數都會選擇性地失聰,有時也會頂嘴辯解,但行為還是一如既往沒有變化,這讓嫂子很惱火,也有挫敗感,也讓她的嘮叨停不下來。

01.父母喜歡嘮叨的原因
父母愛嘮叨,表面上是孩子不聽話,其實是暗藏著父母的隱性心理困擾。
●有時候是不相信孩子能做好,所以不愿意放手。
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我不行,要聽爸媽的;我不對,爸媽才對;爸媽懂得很多,我不懂事。
孩子想,既然我已經這么差了,我為什么要去做呢?長此以往,也就變成了父母口中不行的孩子,表現也會越來越邋遢、越來越叛逆。
●有時候是因為焦慮,擔心孩子落后他人。
父母自己生活在競爭中,生活壓力大,所以忍不住把焦慮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有時候是自己控制欲太強,希望孩子也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執行。
……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的嘮叨,本質都是一種奇特的心理防御,往往從糾正孩子開始,慢慢發展成對孩子狀態不滿的情緒宣泄。
02.父母的嘮叨,是慢性毒藥
愛嘮叨的父母,都覺得自己有無比多的理由來滴滴不休地催促、說教孩子,但這種無效的溝通,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第一,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負面情緒。
對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而言,父母的嘮叨,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否定,等于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面子,會讓孩子不滿。
這可能會引發孩子頂嘴、堅決否定和拒絕你的指責:“你說得不對!”“我不是這樣的人。”
這會讓父母覺得權威受到了挑戰,覺得孩子“不聽話”。
第二,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失去傾訴的欲望。
家長看到孩子所謂的問題,很多不是孩子的錯誤,而是孩子的天性表現。
孩子是成長中的人,父母不要站在上帝的視角,給孩子貼標簽,總想著去解決問題。
父母一直說個不停,不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這只會加速孩子和你的隔離。
時間久了,孩子連你的關心和愛也一起隔離了,從而讓孩子喪失了遇事時對父母傾訴的欲望,隔閡親子關系。
第三、父母的嘮叨,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情緒
嘮叨,本質上是家長對自己沒有信心,將自己的期望和不滿情緒發泄到了孩子身上。
長此以往,父母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從而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嚴重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
孩子問題的背后,往往都是父母的問題,根源就是父母的行為和態度。
03.努力做一個不嘮叨的父母
1.接受“嘮叨是無用”教育的事實
一些父母可能認為,對孩子說多了,Ta總能聽進去一句半句,多少會管點事吧,但事實恰恰相反。
我有段時間也沒有意識到“嘮叨是無用”的,經常對女兒說教,有一天女兒說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媽媽,你說一句話,我就知道你下句要說什么了。”
我忽然意識到,我翻來覆去、老生常談的那些話,孩子可能根本就沒往心里去,我的嘮叨除了嘴上痛快點,對孩子只有壞的作用,還可能會讓孩子養成應付事情的習慣。
當我我停止了這種無用功后,孩子反而更愿意跟我表達她的想法了,當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時,孩子也愿意去嘗試。
2.為自己減壓
很多時候,家長的嘮叨源于焦慮,擔心孩子需要推動的時候,沒能監督好ta,所以必須要做點什么,尤其是在孩子的學習方面。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能做的,就是鼓勵。如果孩子體驗到學習帶給自己的成就感,ta自己會找方法。
所以,在孩子學習方面,每當我有對孩子嘮叨的沖動時,我會停下來三五秒,想想我的方式,對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幫助,而不是我所認為地“為孩子好”。
04.把嘮叨變成對孩子適合的叮嚀
1、多做少說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在節目里說過,
如果你想孩子孝順,那你就拼命對自己的父母好。
父母自己做好了,比說一萬遍都管用。
父母的榜樣,就是做好自己,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
再比如,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如果大人不時刻抱著手機不撒手,孩子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時候該放下手機了。
2、輕松聊天
嘮叨是父母單方面灌輸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但是如果我們的想法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就起不到改變行為的目的。
父母與其不斷地重復自己的命令,不如和孩子建立個輕松的聊天氛圍,讓孩子聊聊自己的想法,也解釋一下自己想法的原因,在雙向的溝通中,你的想法也能讓孩子不排斥。
3、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
對于那些我們愛嘮叨的事情,我們提前約定,敢于放權,讓孩子計劃并負責自己的方法。
比如寫作業拖拉,我們可以跟孩子約定 ,放學后多久是ta的放松時間,給孩子一個鬧鐘,跟孩子約定好時間,鬧鐘一響,孩子就要去做作業了。
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和空間,讓他自己去做選擇和判斷,能減少你每天的嘮叨,也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05.寫在最后
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
幽默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很感動,準備捐款。
可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于是馬克·吐溫生氣地決定,自己一分錢也不會捐,真是太過分了。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聯系刪除)
結果,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了。當牧師端著募捐箱來到馬克·吐溫面前的時候,由于氣憤,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未捐,他又從箱子里拿走了二美元。
牧師重復冗長的演講就如同父母的嘮叨教育,它會使孩子從最初的接受漸漸變得不耐煩,最后產生反感、討厭、甚至是反抗 。
如果想要孩子聽你說話,并愿意跟你說話,請停止嘮叨吧,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高級育嬰師,二孩媽媽,關注母嬰健康,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