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書問題怎么解決(媽媽告訴孩子你為什么要讀書)

在這個文章的開篇,我不得不提到曾經在微信上廣泛流傳的“空心病”有關的故事,“空心病”的問題折射出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們心中缺失了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的“動機”。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首先解決一個問題— “動機”,就是你為什么做這件事?做這個事情是否符合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否契合你的性格?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這個問題如果一直沒有解決,那么你遲早會被這個問題“解決”掉。
所以,當高中的老師還在用陳舊的觀念跟孩子說”學理科更有前途“的時候,作為父母,作為家長,你一定要跟自己的孩子一起思考”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方向如果不對,速度越快,偏離目標就越遠。
曾經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偉大的周恩來總理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當時的我們雖年少懵懂,但是也常常在想,我為什么而讀書?
對于一個來自農村的少年,父母會諄諄告誡:不好好讀書,就要留在農村種地,如果你沒有更多的知識,就算種地,那也是毫無前途可言的,讀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不再像父母一樣一輩子“年朝黃土背朝天”。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動機,就可以支撐我們在求學之路上求知若渴,不畏艱難,努力拼搏,奮勇向前,至少心態上是健康的,在精神上是不孤獨的。
讀書就是要受教育,那么首先我們要問,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和社會經驗的一種途徑。“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說文解字》是對”教育“的詞義進行具體解釋,釋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廣義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所以有人說: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
請你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前中國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缺夢想缺情懷?還是缺少素質教育?缺錢、缺少公平還是缺少好老師?
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似乎又都不對。這些問題都是教育內部的問題,當前的教育就是為了教育而教育,為了考試而教育,我們帶著陳舊的教育理念,落后的教育思想長時間的原地打轉。為什么這么說?首先從教育的目的談起。
教育因何出現?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也是教育的本質所在,那么這個“目的”是什么?
《尸子君治篇》有一段關于原始氏族社會生活實況的記載: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宓羲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以獵。漁獵是人類最古老的謀生方式之一,當時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通過“教”,把謀生技術的傳播與應用結合在一起。
同時,原始社會不同部落之間的生存環境不一樣,就形成了捕魚、狩獵、農耕等不同的謀生形態,另外在古老的以物易物的貿易接觸、氏族部落的遷移、族外婚姻的出現與發展等各種交往,成為氏族部落間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這種交流的方式衍生出上古時代的所謂“教化”,因此原始社會,教育都是和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緊密相連的。這也可以說是教育的緣起和最早的形態。
到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包括同時期的古埃及和古希臘、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由于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教育從社會活動中分化出來,逐漸出現了專職的教師以及專門的學校,而學校教育也逐漸和生產勞動相脫離和相對立,開始為政治和戰爭服務。
學習的動機去哪兒了?誰把學習的動機弄丟了?
幾乎每個孩子在嬰兒時期都有探索世界的本能和欲望,從1歲到三歲,會因為學會了某種“技能”而興奮和開心。畢竟,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總想去嘗試自己沒有看過、聽過、吃過、摸過、聞過的各種東西。
所以,小學生的作文經常會有“第一次……”的寫作訓練,可見,孩子從嬰兒時期到小學乃至到初中時期,都是非常愿意去體驗、去嘗試、去學習的,而這幾個學習階段的動機也是相對單純的。
可是,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高中,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呢,甚至厭學呢?學習的動機到底是來自學習內容的有趣、好玩?還是來自學習主體的自制力?
(一)“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看不到希望”——缺乏鼓勵和成就感、不了解自身潛能的優勢
這類學生基本上都是學習成績不佳、行為習慣沒有養成、被老師視為“差生”的一類人。人都是靠信念活著的,一旦失去希望就會放棄自己。
他們往往是被父母強迫著來到一所要求極高的重點學校,學習跟不上沒有成就感,,習慣不好天天被管制,所以他們的生活狀態極為糟糕。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學,心中卻在放棄的邊緣。
根源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往往不客觀,長期學業上的失敗和外界單一的評價標準讓他們全盤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對自己絕望。
這需要學生全面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在某些學科上的潛能優勢,更需要有一個能夠引導、指點他,給他自信、給他鼓勵的導師。
(二)“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知道為啥而學”——沒有人生規劃,目標不明確
每個學生應當有追求優秀的權力,也應當有追求優秀的權力。學生可以通過考上大學成為可塑之才,也可以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通過掌握一技之長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這類同學不知道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多數是為父母、為老師、為考上好高中、好大學而學,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更沒有規劃,只是隨大流,過一天算一天。
這需要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其進行生涯規劃,給他看得見的未來,讓其明白自己的現在的不足和優勢所在,以及現在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事情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才能重新喚起學習動力。
(三)“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會學”——學習技能低,沒有良好的適合自己的方法
基本上每個班級都有這樣一類學生,每天披星戴月,早到晚走,認真聽課做題,就是一考試分數就低。這類同學的一個共性就是不善于思考,而且喜歡死記硬背。
學習方法機械重復,學習技能發展滯后,學習方法不得當就會造成學習任務完不成、陷入書山題海、產生知識漏洞。
久而久之,付出得不到回報,就會產生失落、厭倦的心理。一個人一旦對學習產生了失望就很難從中得到樂趣,學習也就成為了一種負擔。
這需要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用“巧勁兒”,老師也要多鼓勵、多肯定其辛勤的付出,尤其在學業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學習效率、各學科學習技巧等學習技能方面給予指導。
(四)“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學不會”—認知能力低,沒有自信心
這類同學與學習有關的基礎認知能力,比如:工作記憶能力、思維轉換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這些能力有一項不足則直接影響學習效率,且高中生盡管在學習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獲甚微,還會嚴重影響其學習積極性,并且這類問題不容易被發現,無論是高中生自己,還是教師。
學習成績跟 學生的智商毫無疑問有很大的關系。初中的知識相對簡單,學生通過簡單的記憶背誦就可得到高分。
但是高中的知識偏重邏輯抽象的理解,當一個學生的認知能力低下時,他在理解較為復雜的問題時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需要教師在制定學習目標和實施教學時,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同時要弱化差距、名次的意義,減弱這類學生的焦慮和自卑情緒。
(五)“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沒法學”—情緒不穩定,誘惑因素多
這類同學往往自控力差、較為敏感、容易受周圍環境如智能手機、網絡游戲、人際交往等因素影響從而無法安心學習。
比如常見的考試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堅持性差、厭學、抑郁,還有一些是家庭環境遭遇變故,如父母感情不和,雜事過多等,以及受到不良伙伴的游戲、閑書誘惑等等。
這些困擾過度地消耗了高中生的心理資產,縱使潛能再好也得不到最大的發揮,最終學習也受到嚴重干擾。
信息時代來臨,我們面對的各種信息、人際誘惑只會更多而不是更少,如何讓自己更加清醒、淡定去面對,如何在龐雜的事務上理清頭緒,抓住重點,是每天每個人該思考的課題。
如何找回學習的動機?
在這里我們將告訴大家一個思維方法來系統化解決學習動機的問題,那就是曼陀羅思考法,曼陀羅藝術原本起源于佛教,被今泉浩晃先生加以系統化利用之后,成為非常好好的規劃工具。按照此方法制作來應付學業上各項疑惑,可以讓你豁然開朗。
曼陀羅思考法的核心是六個路徑,其實就是英語當中所提到的六個常用問句 (5W1H):What、Why、Who、Where、When、How。
每一件事情或主題,如果都可以透過這六個路徑,其實也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景觀 了。在六個路徑與曼陀羅圖的搭配操作上,由于How本身就是一種詢問過程,它是融合在5W當中的,不管你在思考哪一個W,都可以把How的精神跟態度加進 來,也因此How并不出現在曼陀羅圖中。
What |
||
Where |
Who |
When |
Why |
生涯設計—5W曼陀羅圖
以學業規劃為例子,我們可以將5W運用如下:
Who→我是誰?
我的性格是怎樣的?我現在的成績如何?我的優勢學科是什么?
首先必須搞清楚個人的定位,你才能夠考慮其他問題,一個人一生中能夠取得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跟性格有關系,不同的性格適合不同的行業以及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如果定位錯誤,就算你才華橫溢,學富五車,讓你做總裁你也未必能管好一家公司。
根據目前的學習成績給自己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就是你最終希望達到的高度,因為成績最終決定了你能去到哪里。
What→我的興趣是什么?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即使沒有酬勞,我最想做什么?)
把自己的興趣都列舉出來,并且進行檢索,搞清楚每個興趣領域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行業的特點,工作的環境。我最喜歡做的領域是什么?
Why→為什么要做這個事情?
符合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么?
適合我的性格么?結合自己的性格進行分析,雖然我喜歡,但是我適合做什么?把適合地挑選出來。
Where→要去到哪里可以實現我的想法?
國內還是國外?大學、技校、企業還是研究所……?
When→什么時候做?
高中畢業就開始做還是上大學之后邊學邊做?或者是念到博士開始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
How? 如何做才能實現我的目標和想法?
如此思考最終回歸到當下,你就知道當下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哪些是重要的事情需要優先做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哪些是需要保持的,哪些是需要加強的。
以5W1H為主的六個路徑問法,再加上曼陀羅圖的運用,不僅可以解決學習動機的問題,找到人生的大方向,還可以大大地提升我們的腦力,穩定我們的心態;只要經常循著這個思路來考慮學習的問題,你的學習思路一定會越來越清晰,學習的“動機”也會越來越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