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以60歲為老,從60歲開始,每隔10歲,都有一個對老人的代稱。
60歲稱“花甲”、“花甲之年”或“耆”、“耆老”。
因為我國古代采用農歷干支紀年,而干支紀年則是60年為一輪,干支搭配的第一個名稱叫“甲子”,同時干支名稱是錯綜參互配搭的,所以每一輪就稱作“花甲”,于是人們就借用這個干支一輪的名稱來稱呼60歲的老人,而超過60歲又未到70歲的老人,即稱“年過花甲”。
“耆”是《禮記·曲記篇》里對60歲的稱謂:“六十曰耆,指使。”又因為歷來都以60歲為老,所以又在“耆”后面加個“老”字,稱60歲為“耆老” 。
70歲稱“古稀”、“古稀之年”或“老”、“老傳”。
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第二首寫道:“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后一句成為千古絕唱,家喻戶曉,于是后人即以“古稀”或“古稀之年”來代稱70歲。
稱70歲為“老”、“老傳”,也出自《禮記》:“七十曰老,而傳。”這種稱謂因為敵不過杜甫詩句,所以不太普及。
80歲、90歲稱“耄”、“耄耋”。
《禮記》里說:“八十、九十曰耄。”“耄”和“耋”都是會意字,指人年老,因此就把80、90歲的人稱為“耄耋老人”。
90歲除了稱“耄耋”外,還有三個代稱。
一稱“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面的斑紋就像老人褶皺的皮膚,所以用“鮐背”來比喻;
二稱“凍梨”。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許多老年斑,就像凍梨的皮斑,也是一種比喻;
三稱“齯”。“齯”就是嬰兒剛生出的小齒。古人認為,大齒全部脫落,又生出如小孩那樣的小齒,這是老人的特征之一,所以把90歲以上稱作“齯”。
這些稱謂都是以老人的生理特征來取定的,多少含有不敬成分,因此不多用,一般仍把八、九十歲以上合稱為“耄耋”或“耄耋老人”。
100歲稱“期頤”、“期頤之年”。
《禮記》里說:“百年曰期,頤。”“期”指一個周期,即一百周年,如果加個“年”為“期年”,則指一周年。“頤”是保養的意思,《禮記》里這句話是說人到了一百歲,應當更加需要保養,所以把100歲稱作“期頤”或“期頤之年”。
以上我國古代老年人的代稱基本上還在沿用,尤其是書面語言的使用頻率還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