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學的態度不好怎么辦(青春期孩子不讀書怎么辦)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什么是學習?
學習是什么是指通過閱讀、聽講、研究、實踐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學習不是結果也不是目標,是指通過一些能力而獲得技能的過程。
是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的過程,也是行為方式。
學習動力是什么。
學習動力是我們的內驅力,在需要的情況下內部喚醒的一種緊張的狀態,會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
一個人行為背后都是需要動力的推動。
比如一個人饑餓了才會去尋找食物,那學習呢?
內驅力是我們的內在動力,還有誘因,屬于外部作用,兩部分共同作用會形成動機作用。
孩子不愛學習,學習不上心,也就是內驅力不足以推動孩子的學習動力。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學習?
現在的孩子,很聰明,能力強,思維敏捷,但是單單對學習不上心,會出現拖延,磨蹭等各種情況。
這其就是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那孩子為什么會沒有學習動力?
第一點就是我們之前對孩子的關注過多。
對于我們家長來說,因為時代的原因,我們的成長過程大多是被忽視的。
那個時候,我們的父母經常不在我們身邊,或者在外面忙于生計,或者忙于農耕事務。
或者家里有很多孩子,很難將關注點放到一個孩子身上。
所以對于這一代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來說,這是被忽視的一代。
但是孩子是希望被父母關注的,因為被關注時是很幸福的。
所以在我們的觀念中,關注就是愛孩子,這是我們這一代認為的。
然后,我們在社會摸爬滾打很多年,真的認識到學習對人的發展真的很有用,不管是對于職業的選擇,還是未來發展的平臺,有知識,有學歷真的能夠少走很多的彎路,所以我們認為孩子一定要好好的學習。
所以我們會對孩子的學習去過度關注,因為這種關注就是給了孩子愛,就是對孩子負責,而學習又能給到孩子一個相對確定的未來,這些都源于我們家長的一種底層信念。
但是從我們的年代到如今這個時代,已經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時候孩子她們的生活就是富足的,她們不愁吃穿,物資充沛,機會多,即便學歷不高也能夠有機會獲得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學習不再是唯一能夠讓她們獲得成功的渠道,對于孩子們來說,這是她們的經驗獲得。
很明顯,父母和孩子的經驗就有了一個沖突。
孩子會有疑惑,為什么我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去學習。
第二點,孩子們需要自我的意識。
從兒童步入青春期,孩子正在經歷第二個人生的逆反期。
第一個叛逆期在2歲左右,孩子會認識到肉體是完整的個體,身體是我自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媽媽,這是他在認識世界的第一個覺察——身體的獨立。
進入青春期后則是意識的獨立,我們的精神和別人也是不同的。
對于小孩子來說,即便對于某些事不情愿,孩子也會選擇順從家長。
但是青春期不同,孩子開始覺察我要干什么,我的價值感是什么,我想要完成什么,我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么等等。
孩子會想我的學習到底是為了誰,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家長。
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孩子不學習,因為他要弄清楚學習到底是為了討好媽媽,還是為了自我滿足。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時候,當媽媽迫切的需要自己做什么事,他需要先確定這件事到底是給誰做。
所以,當家長對學習過多的關注,過度的焦慮、包辦時,孩子就會認為學習這件事是父母的事情,從而喪失了自己對于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在接觸了一些家長后,大約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家長描述說孩子是有人生目標的,有的孩子對軍事感興趣、有的孩子可能對音樂、對美術有興趣,這些孩子其實都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但是很多家長認為這不是學習,這是玩。
有這個時間,為什么不能把這個心用在學習上?這些都是玩的事,學習好在去做這些不好嗎?這是很多家長的常見思路。
孩子有一個興趣和喜好,是孩子有目標的一個前提。
這恰恰是孩子的一個內驅力。
有的孩子就是家長不允許她們的興趣愛好,就會不愿意學習。
當我們了解到什么是學習什么是學習動力,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學習后,我們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就會更好了解一些。
家長怎么辦呢?
家長更多的是一個引導的方向。
讓孩子了解到不光學習是重要的,還要了解學習的目標是什么,為了完成目標需要學習到怎樣的技能。
關注孩子的優勢和優點,他的天賦是什么?是藝術能力更強?還是空間能力更強?
這個過程我們不是為了查漏補缺,不是去補弱項,而是讓孩子看到自己天生的優勢,整合自己的資源。
不要讓孩子做一個完美的人,如果父母過多要求完美,孩子整天關注的就會是自己什么又沒做好,就會不斷的被內卷,孩子的心態就會越來越向下,越來越消極。
家長需要認識到,學習這個事情絕對不是3-18歲完成的目標,而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過程。
當家長一步步將學習的主動性交還到孩子手里,孩子需要自己去摸索,而家長需要去提煉出孩子的自信、積極、樂觀的一部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閃閃發光的,讓孩子去思考,我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什么,我可以實現怎樣的人生價值等等。
這會為孩子的一生奠定一個溫暖的基色。
相反,如果家長只是一味的將心思放在孩子的學習上,那孩子的思維和心態也會受到局限,孩子整天看到的只會是我怎么又失敗了,我怎么又被批評了這些小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還在埋怨孩子學習不上心的時候,試試換一個看待問題的角度,或許能帶來不一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