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隊再次奪冠、電競成為新職業之一、英雄聯盟明年總決賽落戶上海……種種跡象表明,電競越來越被社會接受。曾經被斥為“不務正業”的電子競技一步一步走向“職業化”。
高校、企業、電子競技職業戰隊等也投身電競職業教育、培訓,天眼查數據顯示,近5年經營范圍包含文化、教育、培訓的電子競技相關公司增加529家。許多年輕人躍躍欲試,但電競職業道路真的簡單嗎?
學員:高中少年休學追夢,跨省參加培訓
就在兩個多月前,來自寧波的17歲少年周波順利進入GD俱樂部青訓營,邁出了成為職業選手的第一步。這是一家《英雄聯盟》職業戰隊,曾獲得過英雄聯盟LDL聯賽的春季賽冠軍。
和很多男生一樣,周波愛玩游戲,在游戲中打輔助,已經玩了近4年,最大的夢想是成為職業選手。今年上半年,他通過網絡了解到重慶一家電競培訓機構,并強烈要求父母送他前來學習。
“最初肯定不理解,后來我們通過多方途徑了解到電競相關職業,想讓孩子試試。”周波的父親說,他們在網上查資料,又通過親戚了解到孩子水平確實高,加上孩子一定要學,他們為孩子辦理休學,把孩子送到了這家培訓機構,學費兩萬3個月。
離開家鄉,周波來到重慶培訓,住在宿舍、吃在食堂。經過3個月,他的段位提高了兩級,加上各項評估過關,他順利進入職業俱樂部青訓營。
與周波一樣,來自廣東省的張源也夢想成為職業選手。5月底,家長耐不住孩子軟磨硬泡,抱著 “試一試,如果不行再回去讀書”的想法,將他送到該機構。
在這里,和周波、張源有著相似經歷的孩子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這家培訓機構今年已招收600多位學員,絕大部分學員來自外省,這些學員95%以上是男生,年齡在14——18歲,大多數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目前,還有300余位學員在追夢。
特訓:每天訓練9個小時,教練是前職業選手
吳險峰,森海教育重慶有限公司旗下森海電競學院的電競教練,他曾是國內知名電競俱樂部LGD、EDG的正式隊員,并代表LGD戰隊,參加了NEST NESO ESCC等數十個全國比賽,拿下2個全國冠軍1個全國亞軍。在成為職業選手剛好3年的時候,他退役,成為一名電競教練。
據他介紹,他們每期學員約150人左右,30人為一個班,培訓時間為期三個月,主要針對當下最為流行的《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游戲。培訓內容大致為實訓和理論,實訓課包括學員練習提升自己的段位,以及組隊進行團隊訓練賽。
記者在培訓現場看到,十幾位學員被分配到一個教室,教室內配置了專門的游戲電腦和鍵盤,學員們坐在電腦桌前對戰。旁邊的另一個房間,是理論課的教室,教室中間放置有一塊白板,教練會在此對具體的游戲角色進行分析和講解,復盤訓練賽。
該機構校長譚勉介紹,全校目前有教練22人,全是前職業選手,還配有班主任、生活老師。從入訓開始,都會進行嚴格的管理,培訓從上午9點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中途有午休、吃飯時間。“至少訓練9個小時。”
如此高強度的訓練,也讓想成為職業選手的學員們吃不消。周波說,下午開打訓練賽,一場30——40分鐘,一天要打十幾場,剛到的時候他也不適應這樣的強度。“這里的氛圍和狀態更接近于職業訓練,不再是單純地玩玩。”
現實:100個試訓學員能成才僅2、3個,成職業選手不僅得靠天賦
“成為職業選手,首先需要天賦,我們會找有天賦的選手來線下試訓,但不僅僅有天賦就可以,畢竟電競和平時游戲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除天賦外,團隊生活,抗壓能力,能堅持下去的動力都是需要考慮的,所以有天賦的,能來俱樂部試訓,但最后能留下的,也就2、3個”
知名電子競技俱樂部OMG戰隊的一名負責人對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說。
此外,有天賦的孩子要想成為職業選手,還得孩子有意愿走職業,家長同意訓練,經過訓練,再選拔一次。“就這樣層層選拔,剩下的苗子特別少。”上述負責人表示。
前王者榮耀EMC戰隊創始人之一,現從事電競教育行業的陳家樂算過,通過培訓教育培養電競選手,100個人或許能培養出2、3個。“很多孩子以為在專業機構培訓就能成為職業選手,事實并不是這樣,成為職業選手需要天賦、還有綜合素質。比如有孩子特別容易緊張,可能就不適合成為職業選手。”
吳險峰說,以《英雄聯盟》為例,段位分為“青銅”“白銀”“黃金”“白金”“鉆石”“大師”和“最強王者”7個,每個段位又各分成5個小段,“大師”以上才能參加國內和國際的比賽。“加上當職業選手需要出眾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達到的人,特別少。”
針對無法成為職業選手,且想從事電競相關行業。校長譚勉說,他們學院推出了“電競留學”項目,將這些孩子送到韓國留學,就讀于電競相關專業。
縱深:校企俱樂部入局培訓,面臨師資缺乏等諸多問題
我國電競產業自2015年開始爆發,2015年度中國游戲產業年會(CGIAC)公布的報告顯示,當年內電競用戶總體達到了1.2億人之多,相比于2014年增長了53.1%。此后,電競相關產業高速發展。
以培訓教育為例,天眼查數據顯示,全國范圍內,企業名稱包含 “電競”的企業有3679家,其中經營范圍為教育、文化、培訓的有529家,且有529家成立于2015年之后。
同時,還有多家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電競人才。近年來,上海體育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四川傳媒學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等多所高校開設電競相關專業,據統計,已有超過20所高校先后開設電子競技專業。
“從整個行業來說,電子競技相關教育還處于早期摸索階段。”著名研究機構野村綜合研究所對電競產業有所研究,該研究所主任咨詢師范春飚指出,電競教育入局者多,但面臨教育體系缺失、師資缺乏等諸多問題。
2017年開設了電子競技專業的重慶市工藝美術學校,就遇到了這樣的困局。
“我們看到電子競技產業人才缺口大,試辦此專業,每年招30名學生,與行業協會合作培養人才。”重慶市工藝美術學校黨委書記王書記介紹,專業開設電競解說、策劃等課程,讓學生第一年多嘗試、打基礎,第二年再根據喜好側重學習,“但兩年來效果一般。”
他告訴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他們辦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師資嚴重缺乏,本地很少有相關專業的老師,其次是教材缺乏,他們的電競專業老師還得自編教材。
此外,社會接受度也是電競教育面臨的問題,游戲常常被稱為“電子海洛因”,不少家長不支持孩子學習電競,不利于電競教育招生。
鏈接:電競人才缺口350萬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電子競技運營師和電子競技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只有不到15%的電子競技崗位處于人力飽和狀態,預計未來5年,我國電子競技員人才需求量近200萬人,電子競技運營師人才需求量近150萬人。由于人才培養體系缺乏,行業人才積累不足,人才稀缺將成為電競這一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