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聽話愛頂嘴怎么辦(孩子不聽我的,老是頂嘴怎么辦)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jīng)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Q:以前常聽別人說,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叛逆,不好管,可我家孩子剛上三年級,就各種不聽話,跟他說什么都要頂嘴,我感覺很無力,不知道到底要怎么說、怎么做,他才能聽得進去。
我也知道,作為父母,需要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我也跟他說了,有什么想法要直接講出來,可孩子根本就不是想表達自己,而是故意要跟大人唱反調(diào),讓他做什么,他偏不。
我也擔心,孩子現(xiàn)在還小,就這么不服管,等到了青春期,我就更沒辦法了。我到底該怎么做?
簡簡周很多父母都不喜歡孩子“頂嘴”,大部分時候是因為孩子的“反抗”,會讓父母覺得自己的管教失效了,有在親子關系中失去了掌控的感覺。
這很容易給父母帶來無力和焦慮,就像你提到的擔憂——“孩子現(xiàn)在還小,就這么不服管,等到了青春期,我就更沒辦法了。”
可以再仔細想想,你的這種擔憂背后,有多少是出于對孩子本身的擔憂,又有多少是對“失控”的焦慮?
希望孩子聽話,是父母的需要,但站在孩子的視角,“不聽話”的行為表達,只是在捍衛(wèi)自己的自主權,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如果父母強調(diào)的是自己的權威,那么,當孩子“不聽話”時,就會覺得被挑戰(zhàn)、被冒犯。
如果父母更看重孩子的成長,那么,目標就不是要求孩子聽話,而是站在平等的視角,去爭取孩子的合作。
這兩個目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合作有一個互相尊重的前提,而且孩子是完全自愿、樂于配合的。
但聽話未必,甚至有可能孩子只是表面的順從,實際上,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都是被壓抑的。
那怎么才能爭取孩子的合作呢?
- 首先是共情、理解孩子,看見孩子真正的需要。
你很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那么,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而這個想法跟你的期待不符時,你能夠忍住不去評判和說教嗎?這個問題可以先自測一下。
也許在你的眼里,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都還不夠成熟,但孩子的行為背后,都是在試圖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如果父母只沉浸在“我是對的”、“我是為你好”的思維里,就很難把關注點真正放在孩子身上,去看到他的需要。
只有你先共情、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從情緒化的狀態(tài),重新回到理性的狀態(tài),他才會更愿意接受你的合理要求和建議。
- 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權。
如果你也習慣了對孩子發(fā)號施令,或是替他安排好一切,那么,你還需要調(diào)整一下這種對孩子“自上而下”的態(tài)度。
但這并不代表你不能對孩子提要求,清晰的界限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另外,給孩子適當?shù)淖灾骺臻g,并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
這里需要把握一個“適度原則”,如果讓孩子馬上去承擔超出他能力范圍的責任,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壓力。
比如,對于“要不要上幼兒園”這樣的問題,你當然不能把決定權交給一個3歲的孩子,但穿哪件衣服去上學,你完全可以讓他自己說了算。
如果在能力范圍內(nèi),孩子經(jīng)常有機會去滿足自己的自主需要,也就不太容易總是出現(xiàn)跟父母對抗的行為了。
- 把“管教”轉(zhuǎn)換為“合作”,引導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
總是跟孩子講道理,哪怕你說得再有道理,他也不一定會接受,不如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啟發(fā)孩子的思考,引導他“自己管理自己”。
如果這對孩子來說,暫時還有一定的難度,你可以通過家庭會議的方式,和孩子一起來探討。
千萬別開成了“家庭批斗大會”,把孩子當作你的“同事”,你提出一個正困擾你們、需要改善的問題,讓孩子加入到討論和決策過程中來。
這么做的好處是,孩子會更加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也更愿意與你達成合作,而且孩子參與了決策的過程,自己也會更有動力去執(zhí)行。
總之,孩子不聽話、愛頂嘴,未必是壞事,如果你能轉(zhuǎn)換一個視角,就會對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發(fā)現(xiàn)。
不要一直糾結在“怎么讓孩子更聽話”這個問題上,先按個暫停鍵,問問自己,你究竟在意的是孩子的成長,還是僅僅只是為了撫平自己下意識的焦慮?
多追問自己幾個問題,答案自然就浮現(xiàn)在你的心里了。
今日話題
你怎么看待孩子“不聽話”這件事?歡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