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孩子不聽話,不按照父母的希望去發展,沒有機會去重啟自己的生命。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不聽話的孩子,沒有不聽話的孩子。
你在為孩子的不聽話焦慮,而孩子卻無動于衷。
不妨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同樣如此。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相信生活中那些“不聽話”的孩子,都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孩子和我們對著干?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時常換位思考。
當孩子不聽話時,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換位思考。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可能僅僅只是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上面那個叫張小宇的男生,他其實就是因為和媽媽頂嘴,才不想聽媽媽說的話。
如果媽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那么媽媽也許就不會再把孩子逼到叛逆的邊緣了。
02 多和孩子說“不”,讓孩子感受到愛
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他們渴望被關注、被認可、被認可,他們在我們的眼里,已經漸漸長大了。
很多家長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
其實,不是孩子變了,而是我們家長缺少對孩子的“共情”。
父母如果想要和孩子建立起更好的關系,這三件事情是關鍵。
第一件事情:共情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青春期這個階段,家長需要和孩子建立更加良好的情感聯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愛。
這種聯結是指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是緊密的,在這種關系中,父母會有更高的視角和更多的眼光,孩子也會有更加美好的期待。
第二件事情:共情
共情就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事情,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當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父母可以先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這是讓孩子感覺良好的開始,也是讓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良好溝通的開始。
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溝通過程中,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愛和對父母的信任。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焦慮,讓孩子的情緒流動到父母的表達上來。
第三件事情:同理心
放下所有的期待,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去理解孩子,哪怕他表達的時候,我們也要盡量去聽他的想法,這樣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和被尊重,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這樣孩子才會和我們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
比如孩子和別人發生沖突了,很多父母會不由分說地批評孩子:“你怎么這么沒用,怎么總是這么沒出息。”
或者孩子和小朋友發生沖突了,很多父母就會說:“怎么不聽話,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于是,就會覺得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干,從而產生矛盾。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自己在工作中也有自己的同事和朋友,雖然別人對我們說話都很好,但是我們卻在內心深處不愿意表達出來。
這是很多孩子在長大后的心里話,比如:
“反正你看不上我,我不想和你說話。”
“你還能干什么呢?天天就知道逼我學習。”
“反正你也學不進去,你不想管我就不讀了。”
“沒看到我忙嗎?”
…………
好像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不想和父母交流的,也不會主動交流。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表面上和父母有很好的交流,但是當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孩子還是拒絕溝通。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孩子開始疏遠父母,不再和父母溝通了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父母讓孩子把父母的話“聽”了,讓孩子明白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其實很重要。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在認知發展理論中指出,3歲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可以理解2歲孩子的邏輯),他們能明確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應該做什么,所以說,這個階段是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也是孩子情緒能力的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