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會使孩子產生抑郁癥(暴力抑郁癥對家庭的影響)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閱讀時間約:4 分鐘
每年的11月25號是“國際反家庭暴力日”。
在過去,國內的家暴現象相當普遍。不少男性認為打老婆是家事,外人不得干涉。很多女性也選擇忍氣吞聲。
至于打孩子,大家更加習以為常。除非打得特別嚴重、鬧出人命,否則一般人覺得打孩子那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不光不勸阻,可能還會插一嘴:“你爸媽是為了你好”。
近年來,隨著大眾法律意識的進步,越來越多人站出來反對家庭暴力。2015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反家庭暴力法》,并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這部法律令家暴的受害者能更好地捍衛自己的人身安全,這對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睦、文明的家庭關系,促進社會穩定有著重大意義。
但很多人心知肚明,造成家暴的原因非常復雜,一部法律的頒布難以杜絕這個問題。
2019年,知名博主宇芽被其男友殘忍家暴;今年,李陽前妻Kim稱李陽對女兒家暴,這些名人事件都引起了一時轟動。
但在所有的家暴事件中,能夠得到大眾關注的、女性敢用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恐怕仍是少數。很多人沒有深刻意識到家暴的危害之處,這可不只是承擔法律責任那么簡單。
我們在多年的多學科診療(MDT)中,尤其是對青少年抑郁癥、雙相障礙患者進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的過程中,發現家庭暴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極大,而且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
第一,家庭暴力會令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這是抑郁癥、雙相障礙、驚恐障礙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最大根源。
大部分人關注的家庭暴力是身體暴力,也就是用武力攻擊家人、剝奪家人自由而造成人身傷害的暴力。
現在家庭中的身體暴力仍然存在,但整體上趨于減少,嚴重程度也在下降。可另一類傷害性也很大的暴力,依然長期被忽視,那就是精神暴力,也可以叫做“軟暴力”。
最常見的精神暴力是言語上的辱罵、貶低、恐嚇,這看似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更容易令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
而且大量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暴力,愚昧無知地認為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好,不斷重復上演。
在這種成長環境中,孩子很容易出現自卑、自我否定、敏感多疑的不良性格,從而導致抑郁癥和偏執型人格。
如果從創傷的角度來看,對于還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青少年兒童而言,家庭暴力是他們無法逃避、必須長期承受的,這會導致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
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是一類病情復雜、非常棘手的創傷障礙,且癥狀與抑郁癥、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相似,很容易被精神科醫生漏診。
而且目前主流精神科對此缺乏高效的干預手段,這種障礙很可能對患者的一生都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曾接診過一位患者,她長期遭受父親的家庭暴力,甚至被父親持刀架在脖子上恐嚇。
后來她出現了嚴重的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癥狀,但去精神科就診時,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一直不理想。
后來她接受我們的系統化深度心理干預,尤其是在深度催眠下修復了相關創傷記憶后,癥狀才大幅度緩解。
第二,親身經歷或目睹家暴行為,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性取向、性別認同和婚姻觀念。
對于女兒而言,如果她與母親的關系比較好,然后目睹父親對母親家暴,甚至只是指責、謾罵的話,她很容易對父親產生怨恨和厭惡。而且不排除這類父親對女兒也會采取肢體暴力或語言暴力。
如果相關的心理創傷較多,這些女孩很容易將對父親的排斥泛化到所有的男性身上。
從社交層面上,這些女孩在日常中很容易與男性發生矛盾,難以正常與男性同學、同事、師長或領導等人相處,甚至可能恐懼與男性相處。這無疑會損害她們的學習、工作等正常社會功能。
從情感層面上,他們可能會對婚姻失去期待和信心,成為不婚主義者。又或者因厭惡男性,再加上接觸到同性戀文化,逐漸發展成同性戀者。
我們接診過的大學生患者小琴和小璇,她們的成長經歷就是典型例子。
不過,后來經過系統化的深度干預,她們的相關創傷得以修復并恢復理性后,她們都自愿選擇了符合主流的性取向,也恢復了對戀愛、婚姻的理性認知;嚴重的抑郁癥等障礙也順利康復。
還有部分家長認為“女兒要富養、兒子要窮養”,在生活中對女兒百般寵愛,舍不得動一根手指頭,但對兒子卻動輒打罵。
家長出發點是為了兒子好,想鍛煉他們的堅毅和男子氣概。但其實這些男孩的心里非常不平衡,可能萌發出“我要是女生就好了”的想法。
如果還加上其它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或受到西方LGBT文化的影響,他們就真的有可能出現性別煩躁,希望成為女性。
第三,若男孩長期親歷或目睹家暴事件,長大后可能延續這種模式,繼續對伴侶和下一代造成傷害。
如果男孩從小跟母親關系良好,那看到父親打母親時,他們往往會萌發出保護母親的強烈愿望,對父親的暴力深惡痛絕。
他們年幼時沒有反抗和保護的能力,但隨著內心不斷積累憤怒,等到長大后,如果再次目睹父親家暴母親,他們的憤怒情緒很容易爆發,與父親發生劇烈的肢體沖突,甚至釀造家庭悲劇。
不過,由于這類男孩深知家暴對女性的傷害,所以他們以后對家人家暴的可能性比較低。但當和家人產生矛盾時,仍有可能被激活相關創傷,情緒比較激動。
那如果男孩從小與母親的關系不良,母親對他們造成過疊加性心理創傷的話,他們就很容易與女性伴侶產生矛盾。
如果他們還反復目睹父親打母親,他們的家暴的風險就更高了,甚至將家暴合理化,“女人如果不聽話,就該挨打”、“女人揍幾頓就老實了”。非常可怕但真實的是,這樣的落后觀念仍存在于很多男性的思想中!
第四,存在暴力的家庭往往氣氛壓抑,孩子很容易出現學習障礙和品行障礙。
很多父母吵架、或大打出手時,完全沒有意識到對孩子的心理沖擊。
孩子害怕地哭泣,或者嘗試勸架,父母卻怒吼一聲,“大人的事你別管,回房間做作業去!”
有的則涉及家長的粗暴教育方式。不少父母輔導孩子學習時過于嚴厲、急躁,不光采取語言暴力,急起來了甚至扇耳光、掐胳膊。
無論是目睹家暴,還是自己被暴力對待,如果孩子總是在焦慮、恐懼、難過時學習,就很容易將學習情境、學習行為與負性情緒結合,學習效率下降,形成學習障礙。
有的孩子遭受了父母的暴力對待后,還可能出現品德、行為問題,在學校欺負弱小,用暴力解決問題。說得通俗一些,他們就是大眾所說的“小混混”“小太妹”。
這背后有父母教育不當、孩子三觀走偏的原因,也有他們宣泄負性情緒的因素。
如果繼續得不到矯正和積極引導,這類孩子成年后很容易發展為人格障礙患者,喪失自我反省能力和同理心,行為越來越出格、走極端,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如果說家庭中身體暴力造成的損傷還可以治、可以愈合,那精神暴力則可能影響這一個人一輩子,還有受牽連的后代。
希望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家庭暴力的危害,尤其要警惕隱蔽性強、容易被忽視的精神暴力、語言暴力,令更多青少年、兒童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