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和孩子分離焦慮(分離焦慮不是孩子不適應而是家長)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根據百度百科的釋義,“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分離焦慮對象一般是指嬰幼兒,但其實分離焦慮癥不是孩子的專利,媽媽也有分離焦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我們總是在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但其實比起孩子的分離焦慮,媽媽的分離焦慮更值得我們關注。
分離焦慮不只有孩子,父母也有。媽媽的焦慮比爸爸嚴重,主要體現有:
1. 全職媽媽,整天圍繞孩子轉。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孩子出生后,媽媽選擇辭職,全職在家照顧孩子,導致媽媽的生活里只有孩子,當有一天突然從繁忙的養育工作中抽離,媽媽會覺得無所適從,而這份無所適從,就是焦慮。
2. 總擔心別人照顧不好孩子。
大多數當媽獨有的自信:“誰比我能更好地照顧寶寶”! 但同時也反映了,媽媽對其他照顧者的不信任。媽媽雖然是對孩子最好的人,但是你要相信,你的家庭成員在愛孩子這件事上跟你的立場是一致的。
試著讓家人參與進來,多給家人或保姆一些信任。
3. 對孩子的不信任。
媽媽總以為孩子還小,無法面對沒有媽媽的生活,其實媽媽欠孩子一份信任。當信任孩子可以面對的時候,會發現孩子成長得飛快。
媽媽們如何緩解分離焦慮?
(1)媽媽要知道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孩子終歸要長大的,他們自己的路得自己走,家長得放手!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分離是常態,母子關系也好,婚姻關系也好,我們都有可能面臨分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必要為未來的事情而擔憂,而應該活在當下。
(2)高質量的陪伴,勝過“朝夕相處”。
口口聲聲喊著不想跟孩子分開,但是當跟孩子相處的時候,卻總是抱著手機,看著電視。我相信這樣的場景特別常見,就連我自己,有時候也無法避免。
但是只要想到曾經一位長者說過的一句話,就會果斷地放下手機,關掉電視。
“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就只有從出生到初中的10幾年,不好好陪伴怎么行呢?”
如果可以活到80歲,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只有1/8,如何讓陪伴的1/8 時間里過得有意義?高質量的陪伴給出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陪伴不在于時間多少,而在于陪伴的質量,珍惜每一次跟孩子在一起的機會,讓每一次陪伴都成為快樂的回憶。
對于分離焦慮,我們總是習慣拿孩子說事,其實父母的分離焦慮也不容忽視。
著眼于眼前,珍惜現在在一起的時間,不再糾結于陪伴的時間,而是更看重陪伴的質量。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