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史上最強學霸(哈佛大學最聰明的學生)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今天,米粒媽想給大家推薦這部紀錄片《學習的人》。為了尋找最好的學習方法和最會學習的人,4名哈佛學霸用了兩年的時間,走訪了韓國、中國、印度、以色列、法國等國家的中小學及大學。
看完,米粒媽內心非常震撼。從沒想過,我們的學習方式,來自我們的傳統和文化,關乎著我們的思考和生存方式,更沒有想到,國內外的教育方式和我們竟有如此大的不同。
為什么每個印度人都是速算冠軍?
為什么猶太人在圖書館“吵架”?
《天空之城》描述的是韓國社會的真實狀況嗎?
世界上最會學習的人長什么樣?
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么?
一直以來被diss的東方教育真的有那么糟糕嗎?
關于動機:人類為什么要學習?
- 論雞娃,誰也比不過韓國媽媽
在補習班文化全球聞名的韓國。
這個霓虹和燈牌閃爍的街區你以為是夜店,其實是韓國有名的補習班一條街。
雖然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但是街上仍然人來人往。于是他們采訪了幾個剛上完補習班的小學生。
小學生每天都要學習到十二點。
當被問及為什么喜歡學習?孩子們的回答是并不是那么喜歡學習。但是如果學習不好會被同學們瞧不起。
在他們眼中,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社交。
比如,當別的同學答錯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到很高興很驕傲。在這些韓國小學生眼中,學習的另外一個名字叫:競爭!
米粒媽想到最近的一個熱詞:內卷。
整個社會的氛圍就是:只有領先別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而這種氛圍,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教育。在這種氛圍下,學習已經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超過別人。
而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孩子們對于自己的學習目標也并不清楚,他們的學習方式和目標是由媽媽決定。
米粒媽想到了之前火爆全網的現象級韓劇《天空之城》《這部評分9.4的韓劇,告訴你上流社會的教育廝殺有多殘酷》:為了能讓孩子考入韓國最好的大學,家長們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家人反目,逼瘋孩子。
應了那句老話:藝術來源于生活。
現實中的韓國學生和家庭也生活在這樣的水深火熱之中。江南(韓國的富人區)的媽媽們經常會為了孩子的學業聚在一起。
對于韓國人來說,孩子的成績不僅代表自己,更是家族的榮光。學習不好,不僅會失去朋友,還會讓整個家族蒙羞。
- 為報效父母而讀書
在中國河南的信陽市的一所高中,這里因為常年獨占鰲頭的大學錄取率而被稱為狀元鄉。
別看這里教室環境很簡陋,不少學生甚至是從很遠的地方專門來這里學習的,只為了能考上一個好大學。
在一張張教材堆積如山的課桌背后,是每天12個小時以上,沒有周末,中午只有短暫的半小時休息的苦讀。這里的孩子無一不是以考大學為目標。而學習也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中午,家長們會趕來送上熱乎乎的飯菜,雖然學校提供集體午飯,但是為孩子準備營養午餐大概是家長能為這些孩子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當問及這些學生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考大學時,無一例外的回答都是為了報答父母,報效祖國。
這些回答,讓哈佛學霸們頗感意外。為什么家族在一個人的學習動機中會占有如此重要的比重?
東方人的關系傾向對于學習方式和競爭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對于在關系中認識自己的東亞學生來說,與他人比較是重要的學習動機。
通過與別人比較,確立社會基準,而拼命學習的目的是去符合這個社會基準,就像這些韓國小學生說的一樣,成績不好會被朋友看不起,所以大家都是為了避免做不好而學習。
本以為中國和韓國孩子已經夠難了,看完印度孩子的學習環境,米粒媽只想說,我們不配。
- 底層的死磕
印度社會最底層的階級達利特,被稱為不可觸碰的賤民,他們干活的地方是火化場,幾千年來,做著最辛苦的工作,而上學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
在這間窄小陰暗的輔導班里,擠滿了達利特的孩子們。雖然汗流浹背,但眼神中都是閃著光的。
他們的家庭可能非常貧困,果腹都困難的程度,卻也要節衣縮食的送孩子來這里,因為他們把學習看做跨越種姓制度、跨越階級的唯一途徑。
對于大多數的亞洲人來說,學習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每一個孩子都背負著一個家幾代人的希望。
所以,不能有半點松懈,不該有半點偷懶,必須死磕,必須放棄快樂,向著那個叫高考和大學的龍門,奮力一躍。
只有通過苦苦奮斗,考上大學,才能擺脫父輩們的貧窮和苦難。
- 89歲夫妻的學習日常
這對89歲的美國夫妻,熱衷于討論數學題。
89歲的老奶奶最近還開始學習了葡萄牙語。
61年的婚姻生活中,學習是最重要的事,對他們來說,學習是到死都無法放棄的最人性的欲望。
雖然學習的動機不同,但是人類都希望都通過學習成長,為了更好的生活,產生了對學習的強烈欲望。
學習方式大不同
- 博聞強識的亞洲教育
無論在中國的校園,
韓國私塾,
還是印度的婆羅門學校,
背誦都是這里學生學習的最主要方式。
亞洲人特別推崇背誦,對于以應試教育為主的亞洲國家來說,精準的背誦能力和熟練的解題技巧是應對考試最好的方式。
正如這個韓國學生說的,為了考試,我們要把自己變成機器——一臺速記機器。
跟中國人常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脈相承的,是大東亞文化圈的日本人。他們對筆記非常重視,也非常執著,孩子從小就接受各種記筆記的訓練。
日本人每年都會高價買來東京大學合格考生的學習筆記,進行分析。在他們看來,筆記是學習好的基準。
甚至有公司以此業務盈利,在日本人看來,筆記提供了系統化背誦的方式。
印度小學生要求熟練記憶“貝塔”計算法則,因此印度人具有很高的速算能力。
小商販不用計算器,只用心算就能很快核算出多種貨品的總價。
印度人計算能力世界一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背誦的大力推崇。
- “你的觀點是什么?”
提及教育,猶太人是絕對不能忽略的群體。
在哈佛大學學生中,猶太人的占比就超過了30%;全世界770位諾貝爾得主中,有153位都是猶太人。他們僅占世界人口的0.3%,卻貢獻了超過20%的諾貝爾獎。
為何學術成就總是偏愛猶太人?到底他們的學習方法里藏著什么成功的秘籍?
要想揭開這個謎題,先要去猶太人的獨特學習空間——葉史瓦看一下。
在這里,類似圖書館,但是非常吵鬧。
大聲討論,對猶太人來說,學習不僅是掌握書本的知識,而是通過分享意見進行溝通,以這樣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意見,更透徹的掌握書的意義。
他們甚至認為,意見的交織就像演奏交響樂。
猶太人獲取知識的方式是提問和討論。
在猶太的小學和幼兒園,孩子們學習的方式也是提問和討論。
在學校,老師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的想法是什么?”
不僅是在以色列,世界上所有尊崇猶太文化和信奉猶太教的人們,全都遵循著同樣的學習方式和提問傳統。
即使是生活在非洲烏干達的黑猶太人,每周的禮拜日都聚在一起討論猶太教法典。
對于猶太人來說,學習有著更深層的宗教意義,他們認為,通過學習,可以理解神,可以被救贖。
猶太法典不提出具體的指南,整本法典都是以提問和答辯的方式構成的。提供了一個通過提問和套路學習的基本框架。
所以,2000多年前,他們就已經建起了圖書館。一邊學習羊皮卷,一邊討論。從討論和爭辯中獲取知識仍然是猶太人的學習方法。
而對于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文化圈來說,儒家典籍從一開始以背誦和會意為主,東方社會所謂的學習是把優秀先人的話,準確無誤的記錄并實踐其行為。
印度的文化來自印度教,通過婆羅門口口相傳和打手勢背誦流傳下來,這種宗教傳統塑造了印度人的學習習慣。
不同文化圈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而相同文化圈的人即使物理位置上相隔萬里也遵循著同樣的學習方式,這充分說明了:文化環境對人的學習習慣的深刻影響。
獨自學習還是共同學習?
- 獨孤求敗的東亞考霸
在韓國,不少學生為了更好地復習高考,會住進考試院。
在考試院集中的鷺梁津,學霸們親自體驗了一下考試院的環境。
鴿子籠一樣大小的房間,一張床和一個書桌,已經把房間塞滿了。墻上貼滿了勵志的便簽,考生就在這里,日以繼夜的復習。
在這里,高考、學習是一場無與倫比的、孤獨的、徹底的戰爭。
- 牛津學子的特權
在牛津大學,學生們每天傍晚都要穿正裝去禮堂共進晚餐,和不同專業的人共同討論。
學霸們還帶大家體驗了一回——牛津討論聯盟(牛津大學有著200多年歷史的討論社團)牛津大學獨特的學習社團。
這里每周都會邀請世界名人做演講,尼克松、卡特、里根、邁克爾杰克遜都曾受邀至此。而舉著學生證提問也成為牛津學生的特權。
這里仍然保留著中世紀大學的傳統:不需要做筆記,也沒有教材,學生們學習的方式就是討論和交流。
- 咖啡館里的哲學課
在法國,路邊的咖啡店里隨時進行的哲學討論會,其貌不揚的大爺提出的議題是:哲學是不是自己所想的?
到底是啟蒙運動的中心。
對于法國的高三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去補習班,哲學的思維和討論才是必須的。
法國人的獨特學習方式是什么樣的呢?
作為唯一一個把哲學作為高考科目的國家,在法國高三學生的教室里,沒有教材摞成的書墻,也沒有結構嚴謹的筆記,而是大家針對一個哲學議題進行討論。
別驚訝,人家法國孩子可是從小學開始就上哲學討論課了。
以討論作為學習方式的還有美國的哈尼克圓桌。在這里,老師只是引導者,所有的課程都是學生主導,共同完成的。
西方人不懂問題的時候,主動積極找別人一起解決。在MIT麻省理工,一個人學習是不可能的,他們更擅長一邊解題,一邊說話和討論,它可以促進思考。
西方的教育認為合作和交流是學習的最佳方法。他們認為:將不同的意見適當折中并互相完善理論的過程,自己的理念也得以發展和體現。
東方人更喜歡獨立思考,“東方人對共同體文化敏感,會很小心提出自己的意見,擔心可能給集體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對說話和提問很顧及?!?/strong>
遇到難題時,會因為害羞打擾別人,或擔心暴露自己的缺點,認為是件丟面子的事情。因此寧愿做錯這道題,也不會去尋求幫助。
米粒媽常說:教育的問題,從來不只是教育本身的問題。
紀錄片《學習的人》將關注點投向了教育背后的文化差異,它提供一個視角來審視文化對學習的影響。雖然只有短短五集,但是對三大文化圈形成的獨特學習方式進行了深刻的記錄與反思。
西方文化倡導開放與自由,注重個體的自由表達,尤其猶太人的學習方式,知識在提問與交流中不斷得到完善和更新。那些基于興趣的學習,更有助于創新。
但那些鼓勵創新,注重表達,崇尚個性的教育,是需要金錢和資源加持的。
在一個教育資源和機會匱乏的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還是不得不過五關斬六將,經歷無數測試和考核,擠過獨木橋,才能得到一個機會。
人人都diss的東方應試教育,卻成為了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的信念,也構筑起了這個國家龐大而堅實的底座。
其實,米粒媽認為,學習方式沒有好壞之分。
無論是東方式的、西方式的,還是猶太式的,都深深的植根于每個國家的文化之中,亞洲的儒家文化,印度教的背誦和計算,歐洲和美國的思辨和討論,猶太人的提問和討論……
不同的地域、歷史和文化,造就了風格各異的學習方式和傳統。
片中說:“沒有哪一種教育是最完美的,我們都在探索的路上。”
身處東方文化的框架之中,應試教育確實是非常高效的選擇;但是,作為父母,我們至少應該明白,什么才是對孩子的未來更好的學習方式。
學習從來不是學校的學習,還有家庭的學習,社會的學習,自我的學習。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是做題家,更能通過學習去汲取思辨、提問、交流、合作的精神,變得更聰明、更獨立、更具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