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歷叛逆期的孩子長大(叛逆的孩子更有出息)
“青春期”一個可怕的名詞,更是一個可怕的時間段,很多家長一提起這個詞語就渾身無力、倍感焦灼。身邊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跟父母吵架、打架、離家出走、威脅父母、早戀、曠課、逃學、迷戀游戲……所以在孩子還沒有到青春期的時候,很多家長就開始恐慌了,畢竟自己親眼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叛逆,自己心里總是沒底,甚至連生二胎的勇氣也沒了。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與否,都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系。而在下面這3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真的沒有叛逆期,家長快對照一番吧!

(1)對孩子的教育松緊有度
長期習慣于用家長的權威壓制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覺得自己長高了就等于長大了,所以事事喜歡自己做主,感覺自己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一樣,不管家長說什么孩子都不愿意聆聽。比如:家長告訴孩子不能早戀,甚至每天跟蹤孩子上學放學,偷偷查看孩子的日記本,到處打聽孩子早戀的情況,平時給孩子各種施壓讓其分手……可家長越是反對,孩子就越是覺得自己應該堅持,甚至覺得在父母的反對下進行早戀是一件特刺激的事情。
而長期習慣于任何事情都聽孩子擺布的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很容易在金錢的使用上無度的揮霍,而面對孩子厭學、早戀等事情,家長更是敢怒不敢言,生怕自己一說教孩子就尋死覓活的。這部分家長養的不是孩子,更像是供的祖先一樣,對其言聽計從,從不敢反抗只有逼迫自己不停的滿足孩子的各種無理需求。
對孩子過分嚴格和過分寬松,是教育孩子最為錯誤的兩個極端。在原則問題上,家長一定要堅持底線,但孩子違背了原則,就一定要接受懲罰。對孩子的教育松緊有度才是最為明智的抉擇。
(2)會做家長,更會做孩子的朋友
很多家長覺得,我是父母,就應該有父母的威嚴,不能跟孩子嘻皮笑臉,不然孩子會騎在我頭上拉屎拉尿。當孩子給自己講一些學校發生的趣事時,家長嗤之以鼻感覺并不值得被聆聽;當孩子給父母講一些自己的困惑時,家長非但不予以解答,反而嫌棄孩子成天事最多;當孩子告訴爸媽班上有異性對自己表白的時候,家長不由分說就認定孩子早戀了,于是給孩子劈頭蓋腦的一通亂罵。
永遠站在“父母”的高度上,不聽“民聲”,會讓孩子覺得:我的父母我高攀不起,反正我說什么他們都會鐵青著臉,那我還不如不說呢。而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孩子越長越大,越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心事的重要原因。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基本上除了學習、金錢,其他方面幾乎零溝通。孩子每天回家就算是作業做完了,也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免得父母看見自己又各種挑剔。而家長們想要了解孩子的內心和在學校的一舉一動,都只有從孩子的同學和老師口中打聽,對孩子的行為和思想家長只有靠猜,因為他們走不進孩子心里,孩子也不愿意跟他們分享任何事情。
做父母,該威嚴的時候要威嚴,該和孩子做朋友的時候,還是應該放下身段。先讓孩子感覺你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理解自己,你接下來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孩子才更加愿意去聆聽和采納。真正智慧的父母,絕不是一直高高在上的,有些時候他們也知道放低姿態跟孩子打成一片。
(3)顧及孩子的顏面,不會見人就揭短
有些家長很可笑,可笑到把自己的孩子有多么多么不聽話,成績有多么多么差當做談資,在人前“顯擺”。他們總覺得,我讓孩子當眾出丑,才能夠激起孩子努力上進的心,我這是恨鐵不成鋼的不得已之舉。可家長有了這個舉動之后,孩子真的就改變了自己的缺點,朝著優秀出色的方向發展了嗎?并沒有!孩子會繼續破罐破摔,心里會想著: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錯的,干什么在你們眼中都一文不值,那我還改變什么?
尤其是逢年過節,別的家長都是想著方的說出自己孩子的優點,而有些家長卻非要當著孩子的面,添油加醋的說出自己孩子的各種不對。孩子的顏面,就是孩子的自尊,你一遍又一遍的在別人面前強調自己的孩子有多么差勁,其實就是在一刀一刀的砍殺孩子的自尊心;你一遍又一遍的在親戚面前把孩子的各種不是全盤托出,其實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毀滅孩子想要改正的雄心。
孩子是一個脆弱敏感的群體,或許你說者無心,但孩子總是會聽者有意。學會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別一看見熟人就抱怨孩子的各種差勁,你在人前顯擺自己孩子的差勁,難道就不打臉自己嗎?有問題在家里解決,孩子犯錯了先在人前顧及孩子的臉面,回家之后就算你好好收拾一頓孩子,他也會心服口服。
————————
沒有天生叛逆的孩子,孩子之所以叛逆都是因為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存在問題。智慧的父母,才能教出出色的孩子,您為孩子營造了怎樣的家庭環境?趕緊捫心自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