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叛逆的4大表現有哪些(孩子青春期叛逆的4大表現是什么)
之前在網上看到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好管教。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有一位母親說:
“我女兒小時候還挺乖的,也會什么話都跟我們說。可是自從孩子上了中學,她就開始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也不跟我們說,常常一臉心事的樣子。”
你每次一問她,她張口就是:
“別管我,說了您也不懂。到底為什么一個乖孩子會變成這樣呢?”
另一位父親這樣訴說著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父母,真的是越來越難當了。我那十幾歲的兒子,才剛剛長大,就不聽父母的話了,常常就是和我們對著干。”
如今教育自己的孩子為什么這么難?
當父母看著一手帶大的孩子,漸漸與自己越走越遠,從小時候的無話不談到長大后的無話可談。
其實叛逆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個好的開始。
德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布勒 曾把青春期稱之為消極反抗期,人們往往愛說是叛逆時期。
叛逆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和行為特征在生物學上是指人體由不成熟發育到成熟的轉化時期,也就是一個孩子由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
青少年之所以產生叛逆心理,是因為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很大的變化。
人人都有青春期,但只有少數孩子會表現出叛逆,在學術上對此的解釋也多是推測和成人的臆斷。
孩子青春期叛逆的4大表現
1、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點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出現成人感,由此而增強了少年的獨立意識。
如今他們漸漸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產生厭煩的情緒。
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愿意聽從父母的意見,并有強烈表現自己意見的愿望。
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議,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
但由于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他去依賴父母。
2、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間敞開心靈來相待。
但由于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釋放的對象,只好藏在心里。
這些心里話,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3、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身體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
比如喜歡接近異性,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
但由于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身體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的矛盾狀態。
4、自制性和沖動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的同時,自覺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強。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
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沖動的矛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