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的六年級家長會ppt(雙減六年級學生該做些什么)
“雙減”政策已經落地兩個多月了,家長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孩子回家沒作業了,課外班沒有了,學校不考試了,不知道孩子排名了。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隨之而來的就是家長的各種焦慮:這不就像開盲盒,現在啥也不知道,等到中考出結果不就直接定型了?
如果家長真的把減負當成撒手不管,那可能真的就成了開盲盒了。
但我們要明白,不輔導作業不意味著不教育,不上補習班不意味著家長可以不費心,沒有考試更不意味著沒有競爭。
“雙減”減掉的是過重的學習負擔,超綱的課外輔導,而非家長的責任。
尤其是低年級的家長,切不可因為不必陪孩子寫作業,而完全忽視孩子的學習情況,錯過習慣養成的最佳階段。
教育,從培養習慣開始,習慣在家庭中養成,“雙減”之下,孩子的習慣培養是家長不能減的責任。
良好的時間觀念
經常在后臺看到有家長抱怨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管做什么都是慢慢悠悠的,出個門也拖拖拉拉的。
很多家長只能不斷催促,脾氣也越來越暴躁,但是往往這樣的催促是沒有效果的,久而久之,孩子只會把家長的催促當成耳旁風。
這顯然不是好習慣,學校里有嚴格的時間制度,日常生活中不守時的人也很難得到他人的信任。
如果不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對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活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要知道,孩子動作慢,喜歡拖延,其實本質上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家長要想培養孩子守時的好習慣,必須先讓孩子有良好的時間觀念。
從小讓孩子學會認識鐘表,讓孩子有時間長短的概念,在生活中,也要用時間來提醒孩子,例如:“現在是七點五十分,我們八點鐘出門,你有十分鐘的時間來做好出門準備哦!”
家長從小培養孩子守時、珍惜時間的好習慣,才能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做事情有條不紊,高效率的學習和生活。
良好的規則意識
跳水皇后郭晶晶在某檔節目中談起她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郭晶晶說盡管孩子的爺爺會經常來看望,但一般說來,都是讓孩子先把作業寫完,才能和爺爺玩。
郭晶晶說,“因為這是規則。”
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寫道,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規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孩子6歲前,是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家長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這個時期,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小到在家庭中,大到在社會中,必須要讓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有些規矩孩子必須懂,有些底線也是必須堅守的。
一個不遵守秩序的、總是破壞社會規則的孩子,永遠不會成為令你驕傲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是育兒的根本,教會孩子遵守規則,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循序漸進學習獨立
蒙臺梭利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任何有效的行為必須能夠幫助孩子在獨立的道路上前進。
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孩子只有靠自己的翅膀飛翔,才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但是很多家長卻總是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習慣幫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導致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找家長。
是,孩子現在小,你能為他力挽狂瀾1000次,但是,將來他長大了,你還能一直護著他嗎?
隨著年紀增加,他們會遇到各種問題,學習、生活、工作、人際交往,各種選擇……如果孩子沒有能力面對這些問題,那么以后只會一步一困難。
孩子學習獨立,最重要的就是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
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于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
家長要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一些事情,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要做的不是第一時間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孩子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
家長有責任讓孩子明白:無論遇到任何麻煩,都能找到第三種選擇。
自我修正錯誤的能力
每個人都會犯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錯誤中成長起來的,尤其是當我們自己意識到錯誤,并且愿意去改正的時候,其實這樣的錯誤并不是一件壞事。
《正面管教》里說過,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關注于解決辦法,而不是讓孩子從中付出代價。
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教育孩子也一樣,我們需要向前看,而不是揪著孩子已經犯的錯誤讓他付出代價。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托曾說:“人類是以不斷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允許孩子試錯,意味著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
有時候,家長對待孩子的某些錯誤,需要寬容一點,例如打翻東西,例如把自己弄臟,例如和別人打架,例如作業寫得很糟糕……
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不是錯誤,而是他這個年齡階段的能力范圍內的正常行為。
在適度的范圍內允許孩子犯錯,你永遠站在他身后,給與正確的引導,這會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寶貴經驗。
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在這個過程中,要養成的習慣很多,而這些習慣的養成,少不了家長們的刻意引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