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馬未都觀復博物館館長談《 讀書有什么用》,有些是普通人可以很容易掌握的方法,覺著很受用,順便記錄一部分加深記憶。

圖片來自網絡
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
讀書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從書中汲取營養,我們活在世上,你的幸福感跟你的讀書多少有很大關系,讀書多的人的幸福感是深層次的滿足。怎么養成讀書的習慣呢?西方人認為,讀書的習慣比內容重要。如果不喜歡讀書那是與家長對讀書的培養不夠有關系。在書店里好多是家長在給孩子選書,這樣是不對的,讓孩子喜歡讀書,應讓孩子自已選喜歡的,回家去讀,時間久了習慣就自然養成了。
讀書最重要的三個階段:
是古人定下的三個階段:一個階段至少要有十年,第一個階段是五至十五歲,這段時間記憶力好,這時主要是誦讀,只要背誦下來就過關。第二階段十五至二十五歲,相當于高中、大學和碩士階段,這時主要是學貫,各科之間要能夠綜合思考學會貫通應用的方法。第三階段是二十五至三十五,這時主要是涉獵,二十五歲大部分已走向工作崗位,這時學習要更加廣才行,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要想活明白,就必須要會學以致用,只有應用才能知道學習帶來的好處。
馬未都老先生講“讀書的方法”,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精讀,比如專業的書:“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有好的方法記下來,寫過的東西記憶更深刻。二種是粗讀,一些書翻一遍,快讀完了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還有一種限定時間,臨時抱佛腳,領導交待的事,工作性的讀書,快速讀書:先看自然段了解大意,句號時立刻去讀下一自然段,大致內容能懂就行,談論起來會認為你是讀過的。
馬未都老先生在這里強調:提暢現代人讀書要學以致用。學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論的知識和實際的應用要聯合起來,由淺入深地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學到的東西要經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義。然后按照理論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再從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新的知識來解決,就這樣相互促進學習,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
聽過后,認真反思自己過去讀書中的方法和習慣,有些實踐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從今天起好好學習讀書的方法,努力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