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的步驟(如何進行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流程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如何處理親子關系:關注 傾聽(理解、共情、尊重) 溝通
父母對孩子情緒主要有兩種:
1. 煩惱:指向過去,現實的內容。比如:上次成績沒考好,寫作業不積極主動
2. 焦慮:指向未來,沒有明確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忐忑不安和提心吊膽。比如:成績不好,以后可怎么辦啊。

父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1. 絕對化要求:應該、必須 (用希望來替代前面的應該、必須)
2. 過度概括:以偏概全、從來都(對事不對人)
3. 糟糕至極:客觀評分(最好是0分,最糟糕是100分,把這件事進行客觀評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要想改變孩子,首先必須改變自己。
怎樣做到?目的何在?方法和技巧都有哪些?
第一步:關注(陪伴)
怎樣做到關注?
A.不合理的關注:
1.乖,別去,太危險;(對事件合理認識,引導。比如:寶寶是想爬上去,對嗎?那咱們一起試一試,這個地方有點危險哦,要小心)
2.哎呀,都說不讓你去玩沙,看看一身的臟東西;(沙子比較小,不能拿沙子扔別的小朋友,會傷到其它小朋友,他會哭的。咱們一起玩,但是要注意別把沙子弄的全身都是,那樣媽媽不好清洗衣服)
3.走,別跟他玩,他老欺負你;(嗯,你們兩有矛盾了,是嗎?讓我看看問題出現在什么地方?)
4.去,自個玩去,媽媽或爸爸講個電話(寶寶,媽媽現在有個重要的電話需要跟叔叔講清楚,你先到旁邊玩,好嗎?)
5.俺娃真棒,今個打贏了,回家爸爸獎給你十元錢(問清問題的原由,再做評判,一般不建議小孩動手)
6.這個不能,那個不能。。。。。。
B.合理的關注(陪伴):家長是老司機,孩子是新司機,生活才是汽車
1.主動關心孩子的不良情緒,蹲下身子和孩子保持同一水平線,及時疏導,“媽媽能理解你現在很傷心,想哭就哭出來吧”,“媽媽很愛你,但是這件事情你做的不對,我很生氣,如果你繼續無理取鬧,我建議你上廁所冷靜冷靜后,咱們再談談。”
2.聽孩子的傾訴,蹲下身子和孩子保持同一水平線,及時疏導,讓他慢慢講訴事情的經過,“今天學校發生了什么高興的事情”“是什么事情讓你如此生氣,暴怒呢”
3.允許孩子做喜歡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學習興趣,持之一恒的毅力。“嗯,這一步,我也不會,咱們一起想想辦法吧。”“你真棒,這個主意非常好”,“所有的方法都不合適,我們要不要求助下百度啊”“嗯,你的建議不錯,咱們試試吧”“你想跟那哥哥一樣爬高高,是嗎?你可以試試,媽媽就在旁邊看著你爬,要小心點哦,有點危險。”
4.孩子寫做作業時,家長盡量不要看電視,打游戲,講電話。因為孩子都比較貪玩,聽到電視的聲音都忍不住想去看兩眼;聽到媽媽講電話,忍不住會放下筆,到旁邊玩一會;看看家長玩游戲,他的心就癢癢的,也想去玩,心思自然不在學習上。
5.陪伴孩子寫作業。“這個題,你不會是嗎?那咱們先讀讀題,好嗎?”“嗯,你試試再讀一遍題吧”“今天這幾個字寫的很工整,有很大進步”“今天的題你全部都做對了,很棒”
6.孩子多動,皮實,好說話。“媽媽知道你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可是現在是我和阿姨在講話,你直接插話是不禮貌的。”“媽媽現在比較忙,再等5分鐘我就陪你去,好嗎?”“我知道你還想玩,可是我們要回家做飯,再玩3分鐘,可以嗎?”“這是大家的地方,在這里吃飯,不能大聲喧嘩,會影響到其它的叔叔阿姨,我們要守規矩,保持安靜”
合理的關注陪伴會讓孩子得到:安全感、自信、被尊重,做事情會有目的、有計劃,有行動力,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步:傾聽(理解、共情、尊重)
怎樣做到傾聽?
A.不合理的傾聽:
你說吧,我聽著;(給人感覺不耐煩,不尊重,可以說:XXX看起來你比較傷心,生氣,發生了什么事情,說給媽媽聽聽)
快說,我還有一堆事情要做; (不耐煩和孩子講話。XXX看起來你比較傷心,生氣,發生了什么事情,說給媽媽聽聽)
你煩不煩啊,讓你說你又不說,老在這兒磨嘰;(有要耐心,沒事,你現在不想說,那咱們等一會,你想跟媽媽說時,我們再聊,好嗎?)
什么,別的男孩子給你寫情書;(哇,有人給我女兒寫情書了,說明你某方面很優秀,他比較欣賞,你是怎么想的呢?)
什么,那個同學打你,你為什么不打回去。。。。。。(XXX看起來你比較傷心,生氣,發生了什么事情,說給媽媽聽聽)
B.合理的傾聽技巧:聽、認真的聽(尊重)、適當的反饋(理解)、同理心(共情)
1.聽孩子講話時要主動,“來,跟媽媽說說,今天在學校都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媽媽知道你今天受了委屈,你能再把事情的經過說給媽媽聽聽嗎?”
2.時不時反饋下,“嗯,還有呢?”同時也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時不時點點頭,以示鼓勵
3.當不確定聽清楚時,可以適當的說,“是不是。。。。。。。?”得到孩子的回復,再接著繼續。
4.當孩子表現出悲傷、憤怒情緒時,可以說:“媽媽也有同樣的感受”“我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可以適當擁抱孩子,給予感同身受,嚴禁指責,呵斥孩子。
合理的傾聽為讓孩子在父母這里得到:認同、信任、安全感、尊重
第三步:溝通(解決問題)
A.親子出現問題,最主要是溝通出了問題。
【我跟XXX打架了,他偷了我的東西】分析:孩子主動給父母說了事情的結果,先給予肯定,不能武斷的給與表揚或否定。“你能告訴媽媽,事情的詳細經過嗎?”“老師有知道這件事情嗎?是如何處理的?”
【我再也不跟他玩了】分析:這是小孩子正常的社交手段,不用特別關注,如果孩子很傷心,可以適當的疏導他的情緒。“媽媽能感覺到你現在很傷心,很生氣”,擁抱孩子,用手拍拍他的后背,有時候不用說什么,陪伴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媽媽我要吃辣條,喝可樂】分析:不合理的要求,要直接拒絕,并給出理由。
【你不給我買手機,我都不上學】分析:不是任何要求,媽媽都會滿足你的,說說你想買手機的理由,如果足夠能打動我,我可以考慮下為你買一臺手機。
【XXX喜歡我,我比較喜歡XXX】分析:青春期,孩子們之間相互欣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用大驚小怪。
【我不想上學了】分析:這句不想上學,是孩子在生氣時說的話還是心平氣和時說出來的。原則是先找到問題的根源,再合理給出意見。
【我不想說話,你煩不煩啊】分析:這會孩子想獨處,可以不用理會,可以說有什么問題可以找媽媽,媽媽一直在你身邊,我先去忙了。
【天天家里吵死了,還讓人活不活】分析:找出問題的原因,為什么孩子會覺得吵,他有什么要求?
【弟弟煩死了,我想摔死他】分析:父母的偏心,不公平對待,青春期的叛逆,自我中心。
【給我錢,我要請同學吃飯】分析:孩子不尊重父母,認為要錢理所當然。可以適當拒絕,我的錢不是你的錢,你想請同學吃飯,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去掙錢。
【天天在家沒事,不玩手機,玩什么啊】分析:孩子除了上學,沒有其它的興趣愛好,可以慢慢培養他的其它愛好
【媽媽,今天不去上學,我肚子疼死了】分析:是真的生病,還是裝病。如果是裝病,要仔細了解孩子不上學的原因,一般是跟老師或同學之間出了問題)
B.溝通的技巧: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兒童比較小時,一些不良的行為動作,我們可以漠視,假裝沒有看見;好的行為,要多肯定,表揚;用好的行為替代不良的行為,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水到渠成的感覺(陽性強化法)。良好的家庭氛圍,成熟穩定的處事風格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在孩子進入5,6年級以后,他們已經能辯是非,遇到不合理的行為要及時指出來,錯在哪里,引導孩子回復正確的處理方式。
——在孩子進入初中后,叛逆,自我中心,理想自我,目中無人,我行我素。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我相信你能解決。當然必要的分析和鼓勵是不可少的,讓孩子擁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有彈性,而不是刻板應對。
父母最終希望孩子成長成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