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怎樣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父母與孩子溝通時需要注意什么)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然也會有各自不同的想法,當這些不同的想法發生碰撞時,有可能是一點小火花,也可能引起一場大火。矛盾是人與人之間時常存在的一種事物。想要解決矛盾,很多時候得靠互相溝通,溝通分為有效溝通和無效溝通。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01 帶有情緒的溝通不可取
帶有情緒的溝通很大的可能會導致無效溝通。
無論是誰,在情緒上頭的時候,說的話往往沒有經過考慮就直接出口了,很可能并不適合當前的情況下說出來。在心態不平靜的時候說的話很多時候還會導致矛盾激化。
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差,當父母都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時,別期望孩子也能平靜的面對父母。兩個情緒激動,像是即將吵架的人,是沒有辦法好好的溝通的。說出來的正常的建議,很少能真正到達對方的心底,反而一些傷人的話能被對方記住。比如“你怎么這么蠢”、“你是豬腦子”、“你一點用都沒有”等等,孩子聽到覺得特別的傷心,從心底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在與孩子溝通之前,應保持自己和孩子都心態平靜,沒有帶有生氣和煩惱的情緒。

02 溝通前給孩子一個訴說心聲的機會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孩子也會想與父母說心里話,期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有的時候孩子可能在某些事里受了委屈,還沒來得及與父母說明,得知事情結果的父母在盛怒之下就會責罵孩子。近兩年來,學生跳樓事件屢屢發生,是父母與孩子長期無效溝通累計起來的傷痛,孩子在挨罵那一刻心態崩塌,選擇決絕的結束自己的性命。這些慘痛的教訓,給人留下無法彌補的傷痛。
我們應該心平氣和的向孩子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對孩子多寬容,少些責罵。到了青春期,大多數孩子跟父母無話可說,基本上拒絕溝通,就是從小的時候,父母少了傾聽,讓孩子認為父母不想聽他們的訴說。現在是個手機不離手的時代,很多的父母刷微博、刷抖音、玩游戲都有時間,唯獨孩子找他們說話的時候,就是不耐煩,眼睛還盯著手機。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就失去了分享的欲望,傾訴的次數也慢慢變少了。
分享欲是需要認真的、熱情的回應的,得不到回應的分享欲也就漸漸消失了。
我們應該認真的傾聽孩子的心聲,在他們受委屈的時候表示理解,在他們傷心的時候安慰他。此時他們會認為父母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他們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支持,他們的心才會向父母敞開,不良的情緒才能釋放出來。
03 溝通前的準備
溝通前應斟酌合適的語言,合適的語氣與孩子溝通。
表達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詞語組織起來,能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輕松愉快的語氣,面帶微笑,適合平時日常事務的溝通。嚴厲的表情,平和的語氣,適合提醒孩子需要重視的事情。幽默的人,走哪都有人喜歡,和孩子平日里應多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孩子這樣更容易敞開心懷。
所以,與孩子溝通并不是那樣簡單的應付了事,要注意措辭,要注意語氣,盡量做到有效溝通,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效果。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的個人意愿,讓孩子敞開心扉,才能更好的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