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育兒諺語(古人育兒思想)
中國古代由于醫療條件有限,所以嬰幼兒夭折率相當高,難以活到成年。為了讓后代健康成長,延續家族香火,古人相當注重養育嬰幼,幾千年來從無數次慘痛教訓中,總結一系列稀奇古怪,然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流傳至今。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近些年隨著醫療條件不斷完善以及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這些曾經被捧為圭臬的傳統,被視為“封建迷信”,扣上了“糟粕”的帽子,逐漸從大城市消聲覓跡,只有在農村還有些其中部分傳承。
其實,不管是科學還是“迷信”,本意都是為了下一代能夠茁長成長,其善意無可厚非。然而城市文明與傳統農耕文明碰撞,尤其當農村的公公婆婆們來到大城市,幫助照顧第三代人,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育兒方法讓這種矛盾碰撞的格外激烈。影響了家人生活的和睦。
在這里,小編收集了一些古代民間有關養育嬰幼兒的方法,并非強調大家一定要遵照此執行。而是希望大家在遇到育兒問題時,多一點耐心溝通,少一點簡單暴躁,心平氣和的看待這些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習俗。
畢竟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哺乳進食
民間俗語:“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民間忌給嬰幼兒喂食太飽,以防積食,中醫認為“飽則令吐”,凡嬰兒吐奶都是太飽的緣故。忌諱在寒、熱、怒、醉、病、悲、房事時哺乳喂食,保證飲食質量的同時,讓嬰兒有個良好的進食環境。
穿衣
在嬰幼兒衣著方面,除了注意溫度適宜,既不要過冷,也不要過暖外,還強調嬰幼兒衣服不能過夜不收。民間傳說有一種姑獲鳥是難產死亡的婦女變化而成,此鳥喜歡吸取人類嬰幼兒精魂。嬰幼兒的衣服如夜露在外,很容易沾染此鳥的排泄物,從而影響嬰兒的健康,導致癲癇驚魂。
外出
民間禁忌家長帶嬰幼兒看望生病的親友,更禁止參加親友喪禮、佛事法會、道場、神鬼祭祀等活動,以免受到意外驚嚇。若是必須出門,也應該在日落之前帶幼兒回家,途中穿過城門或過橋時要輕輕呼喚小娃子的名字,以免被不干凈的東西纏上,影響身體健康。
睡覺
嬰兒未滿月不要抱到別人家里去,滿月后剃胎毛后才能出門。抱嬰兒不能說沉、重之類的,要說身體壯、趁手。小娃子睡覺時,有嬉笑、皺眉、嘟嘴等表情都是正常反應,不要打攪叫醒,如果貿然打攪,會影響孩子智力發展,長大后可能變成癡呆。
飲食
兒童不能吃雞爪子,據說怕上學讀書寫不好字(和雞爪子一樣歪歪扭扭)。
不能吃雞下巴,吃了會喜歡接別人的話,有多嘴的壞毛病。
不能吃魚籽,怕長大了不識數。
不能吃豬腦,怕和豬一樣笨。
不能吃毛桃子,怕換牙時長齙牙。
可以吃豬尾巴,免得流鼻涕。
生活禁忌
兒童不能模仿口吃,否則將來也會口吃,尤其打雷時更不能模仿口吃,一學就上口,一旦出現口吃就很難糾正過來。
不能玩火,白天玩火,晚上尿床。
男孩剩飯,長大了會娶個麻媳婦,女孩剩飯則嫁個麻丈夫。
備注:
諸如此類的禁忌習俗雖多有恐嚇成份,沒有任何科學道理,但對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剃頭
兒童剃頭時,禁止手觸、拍打正頭頂,俗稱“天靈蓋”,那里的波動起伏讓人感到就是靈魂出入的地方,因此是要格外小心避忌的。
頭頂周圍的頭發都可以剃光,惟有天靈蓋處要保存下來。男嬰出生后第一次剃頭,在嬰兒后腦勺處留雞蛋大小的一塊不剃,叫留胎毛兒,是長輩嬌兒的象征。待胎毛長長梳成小辮兒,直到十二歲時,家族舉行儀式,廣邀賓朋,在祖宗牌位前點燃香蠟,擺放供品。孩子換上新衣服,跪在堂前叩拜后,由家族中有聲望的長輩用剪刀將胎毛剪下,并用紅線纏繞,放在鋪有紅布的條盤(長方形木質淺盤)中,再放上供品,之后家族一起將發辮送至河邊,燃放鞭炮,把發辮放入河中,隨河水遠去,寄意是孩子以后像千年的河水一樣,長命百歲。
換牙
民間說法“八歲八,換狗牙”,掉落的牙齒,上槽牙要扔到床下,下槽牙要扔上房頂,據說這樣才能長出新牙(在亞洲其他國家也有這樣的風俗,例如日本,韓國)。兒童換牙時,牙掉了,空缺處不能用手摸或用舌頭舔。如果新牙長得慢,讓新娘子的食指伸進掉牙娃兒嘴里,在牙床上摸上幾下,就能很快長出新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