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時候要管,什么時候不該管?
育兒專家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過這么一句話:“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這的確是一個值得反思的現(xiàn)象。
在該給孩子明確規(guī)矩的時候放任自流,等升學壓力大了起來,有的家長又強求孩子必須成績好,處處管束孩子的自由。結(jié)果這不僅沒能起到對孩子的管教作用,反而讓他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恨不得跟家長反著來。
孩子身上的繩子不能不綁,卻也不能綁得太緊,最好的效果就是達到“寬嚴得體,無不悅服”的境界。而具體如何做,
這次我們來談?wù)勱P(guān)于孩子的“二管”和“二不管”,教大家捏管教孩子的“度”。
一要管:在沒有樹立起規(guī)矩,孩子沒有養(yǎng)成習慣前要管。
當孩子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是家長需要跟孩子樹立規(guī)矩的時候,讓他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以免行差踏錯。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矩就是家長給孩子提前設(shè)定好的大方向,也是一種護欄,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也防止孩子因為無知隨意傷害別人。跟孩子確定好行事的邊界,做得好要有獎勵,做得不好,該懲罰的就要懲罰。
不要等到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再來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那個時候的孩子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壞習慣,很難糾正,也會對家長的“事后諸葛亮”產(chǎn)生抵觸心理。
二要管:與孩子保持溝通交流,知道孩子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
有了規(guī)矩之后并不是萬事大吉,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家長還需要保持對孩子的關(guān)注,表達出“我正在注視著你”的情緒。
這時候溝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放學后、吃晚飯的時候、睡覺前都可以跟孩子聊聊在學校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家長可以借此表達對孩子的關(guān)心,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狀況。
當然,家長可以扮演一個傾聽者的角色,但不是強制者,不要強行要求孩子一定要說,這種命令式語氣會將原本想要傾訴的孩子趕跑。
有家長關(guān)心著的孩子,在行為上會更加自律,在學習上會更加努力。家長通過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能對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少很多的代溝。
一不管:在明確了規(guī)矩之后,給孩子試錯的空間。
有了規(guī)矩,就有對錯,就有獎懲。同樣的,孩子不可能一直做對的事情,不要強迫他們一定要做正確的事情。
因為有時候人沒有看過邊界之外的風景,好奇心始終會趨勢他們?nèi)ピ囂揭幌隆R灿幸恍r候,人的負能量如惰性很難戰(zhàn)勝,尤其是缺乏自我管理的孩子。
比如一個孩子不想寫作業(yè),媽媽喊了好幾次,他照樣能當做沒聽見。就算勉為其難去寫了,也好像是在給家長寫。如果叫了三次孩子還不愿意,那就不再勉強。要讓孩子感受到,他的確是在為自己學的。
如果孩子正在犯小錯的路上,那就讓他去試探。讓他自己親身體驗犯錯的后果,帶來的影響。規(guī)矩的評估體系也要起到作用,該獎勵的獎勵,該懲罰的懲罰。
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往往比別人耳提面命更讓人印象深刻,孩子記住了這個教訓,才會引以為戒。
犯過了小錯的孩子,知道規(guī)矩外的“風景”沒有那么好看,以后就會避免犯大錯。而“溫室里”的孩子,可能一犯就犯大錯。
二不管:孩子年紀大了之后,獨立自主的意識越來越強,讓他擁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
是否管孩子,跟孩子的年齡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年紀越大,孩子的心態(tài)日趨成熟,過多的干涉會讓孩子逆反心理加強。哪怕他們知道家長的選擇是對的,他們也不愿按照家長說的來,因為他們想要表達的是自己的聲音與觀念,他們需要尊重。
以前遇到過一個叫米米的學生,特別喜歡音樂。但是家里不同意,一直在跟爸爸媽媽鬧矛盾,最后非要退學去學音樂,原本很好的成績也一落千丈。
仔細看她成績下滑的時間,就能明白引起她成績下降的并不是音樂,而是家長不同意她玩音樂,雙方鬧別扭的時候。
最后在一個資深老師的幫助下,米米和她的家人達成了和解。米米可以在不放棄學業(yè)的情況下繼續(xù)喜歡音樂,而她的家人則是需要給米米更多的空間。
像米米這樣的孩子并不少見,他們的家長對他們的唯一要求就是學習、學習、學習,但是人不是機器,他們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而喜歡別的事情,發(fā)展其他愛好,并不一定會耽誤學習。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并且讓他們?yōu)樽约哼x擇負責。這樣的孩子更獨立,更清楚他們想要什么。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既不能管得太松,會讓孩子不懂規(guī)矩,心思不放在學習上;而管得太緊,孩子就跟戴上了緊箍咒一樣,缺少自由,最后揠苗助長。
希望以上的4條建議,兩管兩不管,能夠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