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上一年級不適應家長應該怎么辦(孩子上一年級你準備好了嗎)
每年上一年級的新生,會出現很多不適應的現象,讓家長十分的頭疼和無奈。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現象①:哭鬧著不肯上學,排斥小學;
現象②:沒上幾天就厭學,沒自信;
現象③:上課東張西望,甚至走動;
現象④:bp不分,識字困難,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記憶力差;
現象⑤:坐無坐相,注意力不集中;
無論是哪一種現象都會給家長帶來很多麻煩,對孩子的成長也會造成嚴重影響。一年級是學習生涯起步,基礎沒有打好,那么后續就很難再跟上。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綜合起來,主要是由這五個因素造成的。
孩子不適應的5大因素
01 環境改變造成心理上的不適應
幼兒園和小學環境是完全不同的,幼兒園主要以溫馨童趣為主,而小學的環境則較為嚴肅,一部分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特別是那些對家長依賴性比較強、性格較為內向一些的孩子,他們更有可能不適應新環境。
看著孩子哭鬧,緊緊抓著自己不放手,家長們是不是既心疼又傷腦筋,實在是無可奈何。
02 能力欠缺造成學業上的不適應
上了小學之后,學習成了主旋律,對學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考驗著孩子聽說讀寫記的能力,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視聽知覺能力等都有一定要求。這些能力的欠缺會導致聽課、寫字等方面的困難,會出現上課易走神聽不懂,寫字歪歪扭扭,錯別字多,形近字不分……的情況。

03 作息改變造成生活上的不適應
幼兒園的生活環境相對來說是比較寬松的,在作息時間上也相對靈活。可在進入小學以后,這些就變得嚴格起來,早晨上學時間提早了,不能隨便遲到。如果沒有提前對孩子進行一定調整和訓練,部分孩子意志比較薄弱,就會產生不適應現象。
04 學習方式改變,沒有養成好習慣
進入到小學以后,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強調班級體的統一。特別是在規范、要求和教學進度上更是強調這一點。
還有就是孩子身上都有學習任務和作業,有的孩子可能會有點惰性;有的孩子可能動作慢一點;有的孩子可能基礎差一些;有的孩子可能自控能力比較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往往會感到不適應。
如果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態度過于嚴厲,孩子就會感到孤立無助、害怕學習、對學習失去興趣。孩子一旦對學習失去興趣,后果就比較令人擔憂了。
05 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的不適應
家長未曾給孩子進行銜接和引導,帶著孩子去小學報名的時候,就對孩子說:“到了小學你可不能玩了,要認真學習,爭取每門功課都要考到95分以上……”說了一堆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還給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不自覺施加壓力。這一通下來,孩子原本對學習的憧憬都沒了,給孩子背上了精神包袱,使孩子產生恐慌的情緒。
孩子有了心理壓力,就容易導致精神狀態差,出現厭學情緒。
可以采取的措施
>>01
家長首先就要提高認知,給孩子好的引導,不給孩子施加任何壓力,保護好孩子的興趣和信心;另一方面要幫助孩子提前建立對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的熟悉感。您可以經常帶孩子到校園附近轉一轉,到校園里去走一走,看看學校的大門、教室、操場、操場上的玩具,欣賞欣賞宣傳欄里哥哥、姐姐們的繪畫、書法作品等等,讓孩子對學校產生向往之情。
您可以找一個也在這所學校讀書的孩子,讓您的孩子和他成為好朋友,解除孩子的不安情緒。您還可以在帶孩子報名、報道的時候多和老師交流,給孩子一個感覺,原來媽媽和老師很熟悉。這樣,孩子就會產生一定的安全感。
>>02
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家長需要多花精力的事情,進行科學的訓練,可以做到有效的提升。有必要的話,可以購買合適的課程,跟著機構學習,針對的學習能力的培養,聽說讀寫能力、視聽知覺能力、注意力、身體協調能力等,只要家長有信心,持之以恒地去幫助孩子,孩子就能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
>>03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熱情和面對未來的信心。要提前兩、三個月對孩子的作息時間進行調整,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
>>04
建議家長幫助孩子提升情緒調控能力,學會情緒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緒狀態,與孩子保持親密友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也受到積極的情緒影響。此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情緒表達和調控能力,可借助繪本故事、談話等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和應對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