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焦慮(一定的焦慮有助于孩子成長?)
電視劇《小舍得》中蔣欣所飾演的田雨嵐,整天各種焦慮、神經質,不論是對孩子或是丈夫,永遠都有操不完的心,這就是眾多家庭中母親的真實寫照。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其實,不光是母親這樣(只是在家庭中母親的表現更加明顯和過“度”),很多父母都對自己的還孩子有一種莫名的焦慮——擔心孩子學習成績跟不上,擔心孩子比不上人家,擔心孩子身體不舒服,擔心孩子光學習書本知識“不夠用”……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有數不完的事情需要自己去擔心、去焦慮,孩子在父母的這種高強度的焦慮和“保護”下,也變得“壓力山大”,甚至因此患上各種心理障礙/問題。因此,有時候,我們將這類家長稱之為“直升機型父母”。
下面,新概念心理咨詢中心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類“直升機型父母”。
“直升機型父母”太焦慮
因為他們總是盤旋在孩子頭頂,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會受到嚴格的管控,從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和哪個朋友打電話這樣的生活小事,到該考什么學校、選擇什么人做戀人,父母都會強力的參與,并提出不容置辯的意見。
這些家長之所以喜歡監管一切,是因內心焦慮。父母也曾經是別人的小孩,他們的父母在曾經的年代里,因為工作繁忙、孩子多、家務社會化還未普及,沒有辦法很好地注意到每一個孩子,不能給予孩子精神上交流和心理上的呵護。所以,等到他們成為了父母,就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輪一遍苦,他們會仔仔細細地規劃成才計劃,把那些會遇上的障礙統統地掃掉。
當孩子打亂了父母的計劃,或者踏入父母未知的范圍,表現出一種與自己截然不同的想法時,都會讓父母感到不安和害怕。他們認為與其讓孩子走一條在現階段看不到方向的路,還不如走一條父母熟悉、讓自己安心的路。
放權給孩子并不難
孩子在成長,他們需要更多自主權,因為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樣的東西是自己最喜歡的。
家長的選擇是理性的,是以外部評價為標準,是要滿足社會贊許性效應的適宜行為;子女的選擇是基于個人的感官和感覺“什么讓我開心和放松?”、“什么讓我的自尊心得到滿足?”這兩者,會有一致性,也會有差異性。
科學的放權就是賦權,就是把很多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計劃、安排、使用相應的資金、采用自己的方法去做。父母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看,但是不可說,除非孩子主動詢問父母的意見。事后,如果孩子愿意,父母可以點評,被提出改進的要點。
如果孩子不問,只要沒有遇到很壞的結果,家長要堅決閉上嘴巴,允許孩子犯錯、失敗甚至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