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積極心理學教育培養孩子的小故事(心理學小故事及啟發)
這兩個心理學小故事,助你培養孩子良好習慣
分享兩個心理學小故事。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第一個故事,是關于小白鼠的。
20世紀30年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設計了一個木箱,在木箱內部裝有一個操作用的按鍵或杠桿,杠桿另一端連接著食物盒。
隨后,在箱子里放入小白鼠。
小白鼠天性好動,自然在箱子里亂竄。每次碰到杠桿,就掉下一粒花生豆。反復多次后,小白鼠發現了觸碰杠桿和掉落食物的關系,最終學會了通過按壓杠桿來獲取食物。
這就是著名的“操作條件反射”實驗。
它告訴我們,動物的行為可以通過強化激勵來習得。進一步研究表明,強化也可以塑造人的行為習慣。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陽性強化法”。
它是對人的行為形成與矯治的一種重要方法。當某一行為在某種情況出現后,即時得到一種強化物,如果這種正強化物能夠滿足行為者的需要,則以后在同樣或類似情景下,這一特定的行為的出現機率會升高。
不僅普通人可以用陽性強化法來建立某種習慣,連心理學專家也不例外。
第二個故事,主角是美國的一名心理學教授。
這名教授的學生們在學習行為主義理論時突發奇想:既然行為主義這么厲害,可以糾治人的不良行為,還可以培樹某種良好習慣,那我們倒要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用。
于是他們對這名教授搞了一個惡作劇,非常有意思。
他們的目標,就是通過學生們的共同努力,讓教授養成一個習慣;只要一開始講課,就站到講臺最左側的窗戶旁邊,靠著窗邊的欄桿講課。
結果呢?出人意料地,學生們做到了。
怎么做的呢?
教授講課時,每當往講臺右邊走的時候,學生們都表現出對講課心不在焉的樣子,不回應,表情冷漠,回答問題不積極,打瞌睡,東張西望……
反之,每當教授往左邊走,學生們的表現就完全相反,積極回應。
最終,教授一步步不自覺地走到了講臺最左邊。
然后再用類似的方法,讓教授養成了靠著欄桿講課的習慣。
當然目標達成后,學生們也坦白了,這是一場大家的善意的實驗。教授也啼笑皆非。
這個故事的驚悚之處在于,人的行為習慣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被改變。哪怕你是一名見多識廣、學識淵博、本身專業就是心理學的高知。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
1.通過“陽性強化法”,可以建立新的行為習慣。
2.陽性激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甚至還可以通過暗示來實現:感覺、態度、情緒的有意或無意的表露。
明白了“陽性強化法”的原理,生活里妙用無窮。
不妨試著想象兩個場景:
你娶了個媳婦,媳婦哪哪都好,就是從來不做飯,不會做也不愛做。時間久了,雖然你也無可奈何,但也只能接受了。
突然某一天,你回到家發現餐桌上擺了一桌子菜,非常豐盛,但賣相確實有點不忍直視。你會怎么反應?
再比如說,你的孩子就是不愛學習。讓他主動看書,簡直難比登天。
有天你下班回到家,發現孩子正端坐書桌前,“專心致志”地看書,甚至你進門他都好像沒聽見似的,頭也沒抬一下。你又會怎么反應?
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驚詫。
于是,下意識地,脫口而出:“哎呀媽呀,今天太陽打西邊出來了?你咋還會做飯/看書,你沒事吧?瞅你做那菜,黑不溜秋的能吃嗎/你要是早點開始好好學習,說不定現在都進前三名了……”
以前,我在遇到類似場景,可能也是這么做的。
那就壞了菜了。
人家本來就像那個小白鼠一樣,作出這個動作然后就等著吃花生豆呢,你這倒好,不僅花生豆沒讓人吃著,還一頓挖苦嘲諷。
那以后,我還做飯了屁呀?我還學習個屁啊?連樣子都不想裝了。
你進門時候孩子頭都不抬,就是為了給你看他的專心呀。
所以說,很多家長可能在無意中就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自知,等發展出大問題了,才滿頭問號:這孩子怎么就這么不省心呢,他怎么就這么不聽話呢?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但僅靠一兩次的正向激勵是不夠的。要讓孩子養成習慣,必須很多次才行。
也不能為了達到目的而敷衍了事,你的語氣是否真心,態度是否誠懇,孩子一秒鐘就能看穿。
連貓狗都能分辨出來家里面哪個人最喜歡自己呢,何況人呢?
學點心理學,生活少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