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孩子和小朋友發生沖突時(當你孩子和別的孩子發生沖突,該怎么辦)
有一天,幼兒園有活動,我負責全程拍攝以及配合老師的工作。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在活動前,我和老師組織班里的 30 個小朋友列隊,因為我女兒的個子當時在班里算是中等偏矮,所以被排在了第一個,后來因為第二個小朋友想站在第一個,就把我女兒輕輕推到了第二個位置。
接著問題出現了,第三個小朋友看著這樣,又和我女兒交換了位置,接著第四個、第五個。就這樣,我女兒由原來的第一個位置被推移到了第五個。我看到了全過程,既生氣又心疼地上前把女兒拉到一邊。
我問:“你為什么會被移到后面?”
女兒很委屈地說:“他們想站在前面,我也沒辦法呀!”
于是我對女兒說:“我去和他們說?!?/p>
女兒拉著我說:“媽媽不要,他們想占就讓他們占吧?!?/p>
我說:“為什么呀?你本來是第一個的,難道說你不想嗎?”
女兒說:“想??!”
我說:“那你為什么要退讓?”
女兒說:“我不想小朋友們鬧得不開心,他們想占就讓他們占吧!”
我說:“那你開心嗎?”
女兒說:“我不開心,但小朋友們想占,我又不想和他們吵架……”
當時看著女兒這樣,我心里特別難受,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
于是我就對她說:“如果你是真心想讓給他們的,你就要開開心心的,而不是被逼的;不然的話,你就不要讓,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去爭取,這沒有錯?!?/p>
女兒聽著我說的話,臉上露出很無奈、很無辜的表情,然后應了我一句:“哦!”
一個上午,我內心都被這件事和當時的狀態影響著,心里想著女兒這樣懦弱,將來會不會被別人欺負?又想著女兒為什么不能夠像我,自己想要的就主動去爭取呢?
那天,女兒在育兒之路上著實給我上了一課:如果有沖突,她寧愿委屈自己,也要選擇和平。
對于一直爭強好勝、永不服輸、弄得遍體鱗傷的我來說,從來不愿意委屈自己而去原諒別人。這一切或許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我養成了爭強、任性、脾氣暴躁的個性。
女兒的這種性格,讓我欣慰的同時,也讓我心存疑慮:如果“讓”的動作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強迫的謙讓,會讓孩子有深深的“被剝奪感”,久而久之,會使孩子不敢爭取屬于自己的合理權益。
看著女兒,再想想當時的我,我深刻意識到教養對于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現在以及未來幸福的重要性。
也是從那天開始,作為一個母親,我知道了: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將沒有辦法真正地幫到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因為對女兒的愛,那時候,我就給自己立下一個目標,我要做一個懂教育的媽媽!
自那以后,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我也由一個原本不懂育兒、遇事焦慮的媽媽蛻變成“育兒專家”媽媽。這一切源于愛,源于媽媽對女兒的愛!
俗語云:“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有了孩子,就會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另外,真正的育兒來自對孩子的聆聽和尊重——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個性發展的需求。
當孩子在外面與別的小朋友起了爭執,回家在我們面前一直哭的時候,作為家長,你會怎么做呢?
有的家長不問原因,直接責罵孩子哭得讓人心煩;而有的家長,則會問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批評自己的孩子或者對方的孩子;還有的家長,會傾聽孩子主動說出事情的經過,然后引導孩子對這件事情進行判斷。
而我選擇第三種方法,也就是傾聽孩子。
孩子是我們養育的,但孩子的生活是他們自己的。傾聽孩子,目的是了解孩子,引導他們做出判斷,而不是將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用正確的方式傾聽孩子,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平時我在做家庭教育輔導的時候,經常有父母對我說:“現在沒有辦法和孩子溝通,孩子回到家就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已經好多天沒有和我聊過天了,彼此之間顯得非常陌生。為什么會這樣呢?”
有了傾聽就有了了解,有了了解才能知道孩子的真正需求。傾聽,也是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信任的橋梁。
那么,我們如何做到正確的傾聽呢?
正確的傾聽包括三個要求:一是專注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二是感同身受地體驗孩子表達時的情感,三是合理地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下面我來仔細說說針對這三個要求,我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
一、專注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
女兒小時候每次找我說話,我總是邊忙手里的事邊聽她說。幾次后,女兒說:“媽媽,你這樣不好,都沒有認真聽我說話,這樣不禮貌,我很不開心。”后來女兒每次主動找我聊天的時候,我都會放下手中的事情,看著她的眼睛,有時候甚至跟她手牽著手、面對面坐著。
在傾聽孩子表達的時候,我們必須專心。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的全部注意力必須放在孩子的身上,不能讓工作來分散注意力。
很多父母在傾聽孩子表達的時候,往往手里還在忙著別的事。如果這時候你匆匆忙忙、心不在焉,就不要嘗試傾聽。傾聽時,你需要集中精力來判斷孩子的每一句話里是否透露著他的情緒,還要仔細琢磨,適時地對孩子的表達進行適當的評價,讓你們的對話能夠持續下去,讓孩子盡可能地表達出他內心的真實情感。如果你這時候插話,孩子正打算敞開心扉,就被你迫不及待地打斷了,那么他可能不再信任這樣的對話,以至于以后不愿意與你深入交談。
正確的傾聽需要父母實實在在地投入時間與精力,而不是根據片面的信息給出簡單的建議、批評和指導。比如,當孩子抱怨他很不喜歡班主任時,你就不能馬上進行要尊重老師的說教,你可以引導孩子具體地說出不喜歡班主任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因為某個行為被班主任批評了,或者讓他說一說班主任平時是怎么對待同學們的。
二、感同身受地體驗孩子表達時的情感
有一次,我和女兒聊她班里幾個同學的行為。還沒等女兒講完,我就著急地說,這幾個孩子不應該怎樣怎樣做,不能怎樣怎樣做……
女兒當時就說:“媽媽,你還沒有聽我說完,就隨便下了結論,這樣是不全面的,而且你也不能去評判別人呀!”
在與女兒溝通的過程中,作為媽媽,我因為心急,自以為是地想給女兒正確的判斷,于是我想當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通過女兒的反饋,我明白:當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要盡量控制自己,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引導孩子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特別是在與孩子談話的時候,先不要去思考你應該跟孩子說什么,而是要盡可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與孩子的談話內容及感受上,盡可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發生的事情,不要對孩子的感受自以為是地做出判斷,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為什么孩子會對家長的感同身受這么敏感呢?
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發現各種情緒信號的邊緣系統與前額葉皮層。邊緣系統是人神經系統中的社交和情感中樞,負責讓人感知自己身邊人的情緒。就像雷達一樣,邊緣系統會持續地發出探尋的波流來讓人感知身邊的一切。
同時,前額葉皮層也在分析這些情緒信號。當孩子通過大腦邊緣系統感知到你的情緒時,他的前額葉皮層就會運作起來,去分析這些信號意味著什么。當這些信息經過整個神經系統的分析后,就會得出你是不是在真的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的結論。
如果你沒有感同身受,孩子就會做出自我保護的反應,也就是不相信你說的話,拒絕與你進一步溝通。
三、合理地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我們正確地傾聽孩子,并不意味著要接受孩子的全部意見,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時,我們要學會拒絕。
在女兒 5 歲的時候,我們一起去商場,她看到柜臺里有她一直想要的故事書,就站在那里不想走,甚至鬧別扭。于是我就彎下腰,蹲在地上問她:“是不是很想要這本故事書?”
她說:“是?!?/p>
我問:“喜歡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她說:“因為很好看?!?/p>
我問:“必須今天買嗎?”
她想了想,說:“也不一定。”
我和她商量:“要不,你回去把家里的那兩本故事書看完,并且給媽媽講故事,然后下一次媽媽買給你,好不好?”
她又想了想,臉上露出了笑容,說:“好?。 ?/p>
然后她又說:“媽媽,我上次看到一個小朋友在街上跟他的爸爸要玩具車,結果他爸爸不給買,他還非常不開心地在地上打滾,弄得他爸爸很生氣,還打了他幾巴掌。今天我沒有發脾氣,雖然沒有買到書,但是我很開心,因為我只要讀完家里的那兩本故事書,下一次媽媽就可以給我買新的故事書了?!?/p>
我看著她稚嫩的笑容,也開心地笑了。
有些時候,孩子確實會無理取鬧,這時家長要及時對他說“不”。只有在你拒絕他之后,他才能認識到他做的是錯的。但要注意,我們這里的拒絕并不意味著你要斥責或打罵孩子。
當孩子在商場里看到喜歡的玩具想買,你說不買,孩子就開始哭鬧時,你可能會覺得很沒面子,想對他生拉硬拽,孩子可能會因此討厭你。這是因為孩子認為愛他就應該滿足他,而你的直接回應“不買”,會讓孩子理解為“媽媽不愛我了,她不給我買我喜歡的玩具”。
在正確地傾聽孩子表達的過程中,如果確實要拒絕孩子的要求,可以在回絕的同時把你拒絕的理由告訴他,一定讓孩子感受到,你拒絕的是不恰當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人,所以你千萬不要說“你這個孩子怎么這樣”“你太討厭了”之類的傷害孩子的話。
正確地拒絕不合理要求,不僅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也能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還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我們在拒絕孩子時可以堅持三個原則:第一是立規矩,講原則;第二是拒絕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第三是不傷人,不傷己。
對事不對人,才不會影響親子關系。我們不能拒絕孩子對我們愛的期待,所以無論是怎樣的拒絕理由,都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
在育兒路上,任重道遠,古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足以見得,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小到家庭,大到民族,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