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差的學生向成績好的孩子請教(老師對成績差的孩子的評價)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知友提問,“如何通過培養興趣來達到兒童健康個性的培養”,話說這個問題有點大,但如果我們把它界定為“如何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個性”,那我覺得還是需要運用點技巧,有時,還要用到心理暗示。
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僅僅上了三個月學就被開除了,理由是“智力低下”。但是他的媽媽并沒有放棄他,而是堅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傻瓜,經常對他說:“你肯定比別人聰明,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堅持自己讀書。”
受到鼓勵的愛迪生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成為了偉大的發明家,讓人類過上了有電燈、電視、電影的現代化生活。
這個過程中,媽媽運用的就是皮革馬利翁效應。心理學中有很多關于心理效應的實驗,而皮革馬利翁效應就常常被用在教育之中。
羅森塔爾“美麗的謊言”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于1968年在美國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實驗,他從一到六年級中各選了3個班級。然后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的測驗。測試完成后,羅森塔爾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的老師,并對這些學生進行了肯定和贊賞。臨走時還不忘囑托校方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效果。
八個月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了這所學校,對學生進行了復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更樂于社交。這時羅森塔爾教授才“揭示真相”,他對這些孩子的老師們說,自己對這些學生一點兒也不了解,名單是隨意挑選的。所有人都震驚了。
羅森塔爾的謊言何以“成真”?
其實就是“期望”在發揮著神奇的作用。因為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享有很高的權威,所以校長和老師們對他的話深信不疑,不知不覺就對名單上的學生寄予厚望。
而這種心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學生的能力評價,老師的積極期望通過語言、情感和行為傳遞給這些學生,讓這些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于是認為自己是最優秀、最棒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最終成為優秀的人。
這一實驗結果也被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關于皮革馬利翁效應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皮革馬利翁是一位優秀的雕刻大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并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就連上帝也被他的真情感動,最終這座雕像復活了,皮革馬利翁與美麗的姑娘在一起了。
你把孩子想象成什么樣,他就往哪個預期發展。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每個人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來自家長或老師的積極期望,會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學生。產生一種獎勵作用,另一方面,在成人的期待中,孩子會堅信自己的能力,更加熱情投入學習。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更注重他人的評價,由于身心發展的不成熟及社會閱歷方面的限制,他們認知能力不強。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是依靠自我評價,而更多的是借助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我們應該始終有意無意地向孩子傳達積極的期望。
有位媽媽跟我講過自己孩子的一個故事。她家兒子原本孩子數學并不好,有一天回來特別開心。他開口就問:“媽媽,什么是創造性呀?今天數學課發了單元卷,最后一道題是加分題,有10分。別人都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做對了,老師表揚了我,說我寫的很有創造性。”
當時媽媽并沒有關心孩子最后一道題是怎么做的,而是問了他考了多少分,孩子張口就說了句“66分。”
媽媽一聽就急了,“不算最后的加分題10分,你才考了56分呀。光有創造性有什么用,考個好分數才是正途。”
孩子一聽很不服,立刻嚷嚷起來,“才不是,老師都說我做的題很有創造性。”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自此之后,這個孩子每天都讓媽媽給他找題做,越是難題他越是非要做出來。僅僅經過半個學期,就從一個差等生變成了年級的第四年。
媽媽這個時候才知道當時老師的一句話,對孩子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有時,我們不妨換一個眼光,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孩子,用更加積極的態度期待孩子,相信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原本成績并不突出,但是老師給予的一個“創造性”的評價,成為了一種巨大的力量,鼓舞著這個孩子繼續努力學習,最終從一個年級的差等生變成了數學尖子。這也說明了,教育者或家長的期望,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論是什么樣的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成人,要避免期望過窄,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加以肯定放大,積極的期待是孩子進步的方向轉化。一個善意的謊言會讓孩子找到一個發現自我、完善自我的契機。
教育家陶行知就曾針對人民教師的職業發表感言:“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