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輔導作業氣死了(媽媽輔導作業氣到崩潰)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江蘇一個小女孩一邊寫作業一邊難為情地抹淚。
旁邊她的媽媽崩潰大哭:“我不想做她媽了……就幾個字,她寫了三個小時……”
旁邊小女孩的爸爸則是一邊錄視頻一邊吐槽:她媽堂堂一個985博士研究生,居然被逼哭了!
是啊,在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哪怕你是985博士畢業,依然拿孩子沒轍。
記得前段時間,北大副教授丁延慶吐槽給自己女兒輔導作業的視頻火了。
他說,自己和老婆好歹都算是“神童”,結果生個女兒是“學渣”,成績在班級倒數不說,平常一輔導作業就雞飛狗跳,經常愁得他睡不好覺。
對父母來說,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不是自己不夠努力。
而是明明拼盡全力,給了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卻依舊養不出“開竅”的娃。
被孩子寫作業逼瘋的又何止博士和教授?
普通父母的痛苦更無處釋放。
就在前不久,蘇州一位爸爸躺在馬路中間,哭著鬧著求警察叔叔拘留。
原因是他女兒算數不好,非說800-700=900,他氣得不想回家。
家有學渣女兒,這年頭的男人,不著家的理由又多了一個。
看過一個輔導作業的視頻,一個小學生造句:爸爸就像豬一樣,上午睡覺,下午睡覺。
媽媽強壓著怒火說:“哪有這樣造句的?不行,重寫。”
孩子不假思索地答:“把‘爸爸’改成‘媽媽’嗎?”
媽媽“pia”地一聲摔了筆……
這年頭啊,真是當人爹媽都不容易。
遇到這樣的倒霉孩子,有幾個父母能忍得住不出手?
不禁想起三年前兩條爆笑全網的朋友圈微信:
一個誠送“贅婿”:
我兒子有房有車保險有彩禮,會畫畫會游泳會音樂,過年去女方家也沒關系,只求親家現在把我兒子接走并輔導作業,早點造福您閨女。
一個誠送“童養媳”:
親家您好,我女兒這些都有,將來還會送嫁妝且不要彩禮,贈房贈車還送酒席,只求您現在就把她接走輔導作業,誰家的媳婦誰養!
不得不說,這兩條朋友圈的內容,完美詮釋了各位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心情。
可是想想,三年前,上有老師的教誨,下有培訓班老師的輔導,父母尚被逼得要“甩賣”兒女。
如今“雙減”之后,沒有各種課后輔導班的加持,父母肩上的擔子豈不是更重了?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雙減新政落地后的第一個新學期,作為家長你感受到了什么變化?
一條高贊回答說:“父母更焦慮了,親子矛盾更多了。”
因為大多數孩子本就不自覺,隨著雙減后作業更少、考試更少,他們有更多時間“偷懶”了。
而大多數家長因為沒有渠道了解孩子的成績,又怕孩子在將來的中考中吃虧,就給孩子主動增加“負擔”,引起孩子的不滿,于是親子沖突加劇。
可是,畢竟雙減只減了孩子的學習負擔,而中考分流的現狀并沒有改變。
這就意味著未來孩子想進優質的高中、考上好大學,更要拼父母。
教育部也明確指出:“減輕學業負擔,不代表減去父母的責任,與之相反,它更要考驗父母的擔當。”
所以,雙減之后,面對著身上的重擔,以及那些“不開竅”的孩子,不少父母無可避免地焦慮到不能自拔。
樊登老師說: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最該使勁兒的地方是自己。通過對自己的改變,讓孩子對愛有信心,這就是陪孩子成長的意義。”
其實,孩子未來優秀與否,不是看家長使出了多少蠻力,而是看方法是否得當。
身處“雙減”大環境下,父母與其陷入焦慮的情緒中,一味地鞭策孩子努力,不如重新調試自己,走好以下這4步。
既為緩解自己的焦慮,改善親子關系,也為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一)控制情緒,是父母最大的修行
武漢有一位爸爸,看到兒子不好好寫作業,頓時怒火中燒,一個拳頭就揮了下去。
兒子本能地用手肘擋了一下,這才沒被傷到。
爸爸的手掌卻被這一下子弄得淤青紅腫,被確診為“拳擊手骨折”。
醫生說,這種骨折通常是握拳后撞擊硬物所致,常發生在容易沖動的人群中。
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多少父母難免暴跳如雷,失去理智。
殊不知頂著父母情緒壓力的孩子反而越難集中注意力,越無心思學習。
聰明的父母懂得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理性平和地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
江蘇無錫一個女孩數學作業不會,媽媽用各種方式啟發了幾遍,她還是不懂。
媽媽雖然有些著急,但還是壓著火氣找了好幾道同類的題,親自計算給女兒看。
反復算了好幾遍,女兒終于弄懂了。
為人子女最大的幸運,是有一個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
被理智對待的孩子,才能恢復理性思考,開啟智慧,努力去化解問題。
所以,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溫和的家庭氛圍,不隨便沖孩子發火,是父母改變自己地第一步。
(二)擺正心態,無條件接納孩子
網上看到過一個調查:為人父母,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的平庸嗎?
高贊回答說:“太難接受了。可不接受也得接受,不然只會讓自己和孩子更加痛苦。”
經濟學家郝景芳算過一筆賬:
清華北大每年本科錄取6000人,研究生+博士一共錄取13000人。再加點MBA什么的,每年差不多錄取20000人。
假設這些人一部分出國,一部分去深圳、上海,只有一半留在北京,也就是10000人。
假設這10000人全部內部結婚,一年可以生5000個清北二代。
而清華北大每年在北京錄取本科生數,只有500~600個。
假設其他孩子不參與競爭,只有清北二代競爭,也只有前10%才能再次考進清華北大。
也就是說,即使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清北一代,他們的娃也有90%考不上清北。
何況我們大多數平凡父母生養的普通孩子呢?
接納孩子的普通,是每個父母都必須認命的一件事。
父母的終極使命不是必須培養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而是孩子即使平凡也能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習得,就源于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父母有多大程度上接納孩子,孩子就能收獲多大程度的幸福與平和。
(三)放下焦慮,與孩子并肩作戰
北大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曾對廣大父母喊話:“你們用焦慮養出來的娃,最后都送到我這里了!”
如果父母過于焦慮,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心情,還會潛移默化地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承受更大的壓力,甚至可能患上各種心理疾病。
一味焦慮改變不了任何問題,不如父母放下自己的焦慮,與孩子并肩作戰。
前一陣,浙江一對父母最近火上了熱搜。
他們的女兒考了14分。
爸爸無奈一笑說:“頂得住,為她14分驕傲。”
媽媽也夸張地說:“鼓掌!我女兒拿到了全班倒數耶。”
女兒對媽媽的態度感到吃驚,反復確認“你確定不生氣嗎?”
其實,父母并不是真的不在意孩子的成績。
只是他們明白:考砸了,孩子比他們更難過。
與其一味焦慮,過于在意孩子的分數,不如想想怎么帶孩子面對眼前的挫折。
于是,他們決定慢慢幫孩子梳理知識,媽媽還親自把孩子的課本學了一遍。
“最重要的是,不管她怎么樣了,媽媽和爸爸都是跟她站在一起的。”
香港中文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林思恩說:
“選擇跟問題站在一起打敗孩子,還是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這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促進親子關系、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前提。”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將問題丟給孩子獨自解決,更不會一味地指責孩子鬧出問題。
而是跟孩子并肩協作,共同解決難題。
有家人風雨與共的孩子,才會不畏風雨,勇往直前迎接挑戰。
(四)做成長型父母,用自身的能量去影響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出了問題,其實最需要教育、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只有父母成為好的榜樣,孩子才有了模仿的標桿,自發向父母看齊。
前不久,湖南益陽一位51歲大叔考入湖南工藝美院,和同班同學的兒子一起上下學。
他小時候沒考上高中,靠木工養家糊口。這些年的打拼讓他越來越覺得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于是就重新學習、做筆記,積極備考。
不得不說,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
兒子當初其實只上了一年大學便休學了,這么多年都沒有再進校園。
是父親讓他找到了繼續求學的動力,在父親考上之后,他下定決心選擇復學,平常遇到一些專業上的知識還向父親求教。
而父親也從不自滿,遇到電腦軟件上的問題也會向兒子求教。
不懂電腦的父親非但沒有遭到兒子的嘲笑,他的學習精神反而贏得兒子的崇拜。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強行改變一個孩子。
而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成長去影響孩子的進步。
家長先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孩子才能成為更好的他們。
楊千嬅在電影《可愛的你》中說過:
教育不是做生意,也不是用蠻力,而是身教,用生命影響生命。
人是容易接受影響的動物。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把精力浪費在鞭策孩子進步上。
而是率先做給孩子看,以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帶動孩子的追隨。
惟其如此,才能避免親子之間無謂的紛爭、避免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應付孩子的逆反上。
好的教育,首先是好的親子關系。
和風細雨式的影響,好過雷霆萬鈞式的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