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形容老師不會教學生的名言)
教育專家: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母雞能把石頭孵出小雞?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學校和家長本來是“一個戰壕最親密的戰友”,試想一下,社會上還有多少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能夠目標這么高度一致?又有多少跟你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對你家的孩子比對自己家的孩子還了解?家長想讓老師把孩子教育好,讓孩子學習好,老師想把孩子教好,幫孩子成才成人。
然而現實中,學校和家長的矛盾卻無處不在,而且還有越來越尖銳的趨勢,這就如同“婆媳關系”,雖然關注的是同一個人,但是因為角度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意見有很大的差別。
孩子學習不好,家長往往會認為是學校的問題,是老師水平不高或者態度不好,并搬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教育名言”,作為攻擊老師的“利劍”;見過各種學生的老師,則對這句“名言”相當反感,因為很多學生的問題,并不是學校教育的問題,而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問題,老師也無能為力,所以老師反駁“母雞水平再高,能把石頭孵出小雞”嗎?
二者似乎都有道理!那么,“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句話到底對不對?為什么會廣為流傳?我們今天一起來探個究竟。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句話是誰最先說出來的?大家普遍認為,這句話是近代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因為這句名言被一些擅長演講的當代“教育家”拿來證明自己水平的,傳播出去,成了社會綁架老師的工具。
這句話對不對呢?我覺著應該從這么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從教育對象看,陳鶴琴先生從事的是兒童教育,這句話有重要意義
陳鶴琴先生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幼兒園的兒童,這些兒童就如同白紙一樣,孩子的差距不大,老師要盡力把每個孩子都教好,不能在這個階段把孩子進行分層,這是非常不科學,也是不公平的。
但是,如果孩子到了小學、初中、高中,學生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個時候指望老師把一個不學習的學生教成尖子生,那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對于老師來說,這句名言就有問題了。
第二, 從教育目的看,陳鶴琴先生實際上倡導的是“因材施教”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說要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興趣、特長進行教學,而并不是單一的按照分數來評價。比如有的學生擅長體育,就要引導他在體育中找到成就感,發展特長,而不是讓他跟那些成績好的學生一起比成績。魚擅長的就是游泳,猴子擅長的就是爬樹,老師再厲害,也不能把孩子訓練成和魚一樣在水里自由地游泳。而我們現在的評價標準非常單一,就是看學生的分數,如果分數不行,就是老師不會教,這是對老師的苛求。
第三,這句話是陳鶴琴先生的“座右銘”,是最自己的鞭策,而不是對老師的鞭打
如果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鞭策自己,這樣的老師就是非常優秀的老師,是令人敬佩的老師。但是,如果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來鞭打別人,這就是對別人的苛求,是令人反感的。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實際上是陳鶴琴先生自己鞭策自己的座右銘,提醒自己時刻“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是教育家的情懷,新中國首批特級教師,“國寶級”特級教師霍懋征也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成就了幾乎她教的所有的學生,但是這些人從來不拿這句話“嚴于律人,寬以待己”的。
了解了這句話的來龍去脈,就知道不應該用這句話來綁架老師,老師不是萬能的,遇到石頭,再優秀的母雞也孵不出蛋來,而是石頭還是雞蛋,家長非常重要,實際上,陳鶴琴先生不僅沒有苛求老師,夸大老師的作用,還特別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陳鶴琴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完全的責任?!?/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