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過程,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在其一生的成長中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只是在這張白紙上畫畫,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作品。自從有了孩子,我時而焦慮,時而迷茫,不知道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我也在與孩子的共同成長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地修正自己性格、人格中的不足之處。我發現,我們真的非常缺少專業的育兒方法和教育理念。
集愛教育的出現,讓我的教育觀和家庭幸福指數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太急
我們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因此對孩子“成才”期望值過高。
孩子不好好學習,專注力差,是我們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孩子的功課分數,是我們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已成為培養孩子的第一目標。這種教育和鼓勵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和家長共同迷失其中,產生家庭矛盾和孩子性格問題。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更是父母的問題,我們身為家長需從自身進行改變。
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成長心理,我開始進行自我的“再教育”,我報名了集愛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課程,一邊學知識,一邊學技能。
首先,我學習到了培養孩子的“心流狀態”,讓我的孩子能夠輕松提升專注力,學習不再需要督促。那什么是“心流狀態”呢?心流就是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的產生會同時伴有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等正向的情緒。舉了例子,人在發呆的時候,大腦有一個部分會被激活,這個部分叫作默認模式網絡,它是大腦里一個復雜而高度整合的網絡,消耗了大腦所需能量的60%到80%。默認模式網絡被激活以后,有兩個重要作用 :一,幫助大腦恢復活力。二,把信息存儲在需要永久保留的位置,幫助我們處理復雜的思緒。孩子都會偶爾發呆,當孩子發呆時,我們要做到不要著急打斷孩子。如果孩子每次發呆都被打斷,那么他的專注力就會受到影響,家長要幫助孩子練習從發呆到專注的轉換。

“溺愛過度”,獨立性欠缺
現在社會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家庭,或者是二胎家庭。父母都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寶貝,而且不會讓孩子干很多重活,也不會讓孩子受很多苦。長時間下來,父母給孩子的保護過多,孩子也習慣性地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讓孩子形成過度依賴父母,沒有獨立性的現狀。在集愛讓我學會做“顧問性家長”,讓孩子從行為獨立到思想獨立均得到很大改善。
我們要讓孩子“小步子前進”。在給孩子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要求時,要說出期待和任務的具體特點,不要說一些會激發孩子情感阻抗的話。而在思想方面,我們常常存在一些回懟、否定、質疑,這些錯誤的反饋方式會不經意間扼殺了孩子獨立思考的可能。我運用到在集愛教育掌握的“漸進式啟發法”,多問孩子怎么辦,給孩子思考權,不要幫他做決策,效果顯著。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家長不但要學習、掌握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還應不斷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關愛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只有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合作、科學育兒才能使孩子成為新時代的合格接班人,讓我們一起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