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的6月28號,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當時,巴爾干地區的地方勢力正在爭斗得熱火朝天,所以大部分的歐洲人在剛剛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并沒有怎么在意。
盡管這次暗殺并沒有在發生當日就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就在那個夏天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它就演變成了一條導火索,把歐洲的主要勢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戰火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各國就已經在經濟,政治和領土等等這些方面都積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種秘密條約的簽訂又將相關的勢力分化成為了對立的兩大陣營:軸心國和協約國,也使得矛盾進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國的決策者決心要用戰場上的勝負來理清混亂的局面,因此都有意無意地放棄了通過和談來解決沖突的努力,決策者的這種態度在其他多種因素條件的作用下最終導致了武裝沖突的爆發。但當時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場戰爭后來會演變成一次曠日持久,蔓延到全世界的曠世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