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貞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鄰居最近被孩子氣的不輕。鄰居夫妻倆的工作都挺忙的,照顧孩子的責任也就落到了家里老人的身上。鄰居的婆婆很寵愛孫子,平時只要婆婆在家,其他人根本別想“動孩子一根手指頭”,哪怕是簡單的幾句批評,都會惹婆婆不高興。近來婆婆身體不舒服回了老家,照顧孩子的任務就落到了自己親媽身上。
自己母親和婆婆的育兒態度完全不同,母親更加傾向于嚴厲一點的教育方式,于是對外孫管教很多。沒想到孩子習慣了奶奶的寵溺,對于姥姥的“嚴格”很不買賬。并且孩子還對姥姥很不尊敬,常常把“你怎么還不回家,在我家白吃白喝的。”類似這樣的話掛在嘴上。
姥姥不和孩子一般見識,鄰居聽見心里卻很不是滋味。孩子這么小就目無尊長的,真是太沒教養了。

一、為什么很多孩子會目無尊長呢?
此前有新聞報道,四川富順縣板橋鎮的一名14歲女孩,在大街上對自己的親生父親拳腳相加,而女孩毆打父親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父親看到孩子沉迷手機,于是把手機給沒收了。
父親沒收手機的行為激怒了女孩,僅僅對父親動手并不能解氣,她還提出,“如果父親不把手機還給自己,自己就不回家!”一旁的父親看到女兒如此蠻橫老淚縱橫。
1.父母對孩子過于寵溺
當父母對孩子過分寵溺,總是給予孩子各種各樣的特權,這對于孩子而言,父母的愛就成了無底線。孩子的眼中缺少對父母的感恩和尊重,把父母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孩子對父母的要求越來越多,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做出目無尊長的表現。

2.孩子不懂得表達情緒的正確方法
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容易做出過激的行為舉動,當孩子不懂正確地表達情感時,目無尊長也就成了孩子表達情緒的不當方式。孩子情緒失控對父母拳打腳踢,被憤怒裹挾的孩子無處發泄,長輩們變成了無辜的“靶子”。
3.孩子缺少尊老方面的教育
孩子身上的道德感是在生活中逐漸養成的,如果父母缺少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這就會使得孩子容易做出目無尊長的行為舉動。孩子并不以目無尊長為恥,完全沒有感受到類似行為偏差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二、目無尊長的孩子會有哪些特質?
蘇州一位4歲的孩子在地鐵站對著一位70歲的老人拳腳相向,拿著身上懈怠的保溫杯向著老人的胸口和頭部不停地擊打。路人看不過上前阻攔,沒想到孩子卻更加憤怒,攥緊的拳頭一下一下地打在老人的身上。據悉,孩子是老人的孫子,當天老師說了幾句孩子不愛聽的話,沒想到就遭到了孫子的“報復”。
1. 行為自我,自私自利
孩子不尊重長輩,在行為表達上會更加的自私,孩子的眼里只有自己,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當他人妨礙到自己時,孩子的容忍度會很低。孩子身上的自私蔓延到骨子里,凡事只顧自己的樣子讓孩子看起來尤其自我。

2. 行為缺少分寸,沒規矩
不懂得尊敬長輩的孩子在行為上也較少有分寸感,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困擾,甚至還會以此為樂。孩子沒規矩的特質表現得尤為明顯,邊界意識不清,規則意識不明。
3. 情緒容易失控,沒素質
目無尊長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孩子的情緒十分容易失去控制,不分場合地發泄讓孩子看起來很沒素質。孩子的情緒就像是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傷人傷己。

孩子目無尊長的樣子不是一天養成的,父母的漠視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無法無天。父母在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表現時,一定要有所重視。
三、父母怎么才能讓孩子尊重長輩呢?
1. 為孩子做好示范
當父母對于長輩不夠尊敬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有所學習。父母的示范讓孩子更加能夠有學習的機會,對于父母尊老的理念也因為有了模仿對象而更加愿意有所接受。父母的示范讓孩子有了行為參考,尊老的行為習慣得以養成。

2. 培養孩子感恩之心
父母有必要讓孩子明白老人對于家庭的付出,讓孩子明白老人的疼愛不是理所應當的。當孩子心懷感恩后自然能夠更加尊敬地對待長輩。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是很難擁有大格局的。

3. 從小事入手
當孩子做出了不懂尊敬的行為時,父母有必要進行懲罰,即便是小事父母也不能放縱。如果孩子做了尊老的行為,即便是小事,父母也要給予夸獎,強化孩子尊敬長輩的正向刺激。
引導孩子尊重長輩對于父母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懂得尊敬他人,心懷感恩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更穩。大家對于孩子目無尊長的表現有哪些看法呢?
?本文由貞媽育兒記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